[发明专利]动力源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24676.4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0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桑原清二;甲斐川正人;大石俊弥;松本章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11/10 | 分类号: | F02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杜诚;陈炜 |
地址: | 爱***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源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具体地涉及用于设定动力源的输出值的要求值并根据所设定的要求值控制动力源的输出值的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上,存在通过节流阀的打开位置(下文中,也称作节流阀打开位置)等来确定输出扭矩的值等的已知发动机。一般而言,节流阀打开位置按照主要地对应于油门踏板的位置(下文中,也称作油门踏板位置)的方式被开动。然而,在节流阀打开位置和油门踏板位置总是主要地彼此对应时,例如在车辆的动作混乱的情况下,不考虑驾驶者的意图不易控制车辆的驱动力等。因此,存在设置有电子节流阀的车辆,该电子节流阀被发动机中的致动器开动,以使得能够在不依赖于油门踏板位置的情况下控制输出扭矩等。在设置有电子节流阀的车辆中,除了油门踏板位置之外,还可 以基于车辆的动作来设定要求发动机扭矩,并控制发动机,以使得实际的发动机扭矩是所设定的要求发动机扭矩。
日本专利特开第2006-290235号公开了一种包含驱动器模型和传动系管理器的驱动力控制装置,用于调整与驱动器模型中所包含的目标瞬时性质附加计算单元中的车辆的硬件特性以外的人感觉有关的特性,并调整传动系管理器中所包含的特性补偿器中与人感觉有关的特性以外的车辆的硬件特性,以区分人感觉和硬件特性。在目标基础驱动力计算单元(静态特性)中,例如以油门踏板位置为参数,驱动器模型基于映射来计算目标驱动力,其中,通过车辆速度来确定目标驱动力,并且在目标瞬时性质附加计算单元中,通过对目标驱动力赋予瞬时性质来计算最终目标驱动力。传动系管理器基于从目标发动机扭矩和AT齿轮计算单元输出的目标发送机扭矩来计算特性补偿器中的要求发送机扭矩。在特性补偿器中,对用作车辆中所产生的加速度的车辆G的响应性质(即,取决于车辆的硬件特性的部分)进行补偿。
在设定最终要求发动机扭矩时,需要考虑在考虑发动机的瞬时性质等的情况下的动态要求发动机扭矩以及例如用于在自动变速箱的变速时实现扭矩降或扭矩升的静态要求发动机扭矩。动态要求发动机扭矩指示发动机瞬时状态中的发动机扭矩。同时,静态要求发动机扭矩指示发动机待机状态中的发动机扭矩。因此,不能简单地对比动态要求发动机扭矩和静态要求发动机扭矩。然而,日本专利特开第2006-290235号未描述如何根据动态要求发动机扭矩和静态要求发动机扭矩来设定最终要求发动机扭矩。因此,不能在既考虑动态要求发动机扭矩又考虑静态要求发动机扭矩的情况下设定最终要求发动机扭矩。因此,存在提高用作动力源的发动机的控制准确度的进一步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动力源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其能够提高该动力源的控制准确度。
根据一个方面的用于动力源的控制装置是用于输出值根据设备的开动量而改变的动力源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设定器,其设定第一要求值,所述第一要求值是所述输出值的动态要求值和静态要求值中的一个;第二设定器,其设定第二要求值,所述第二要求值是所述输出值的所述动态要求值和所述静态要求值中的另一个;转换器,其将所述第二要求值转换为第三要求值,所述第三要求值是所述输出值的所述动态要求值和所述静态要求值中的所述一个;第三设定器,其基于所述第一要求值和所述第三要求值来设定所述输出值的第四要求值;以及控制器,其根据所述第四要求值控制所述设备。
根据该构造,作为输出值的动态要求值和静态要求值中的一个的第一要求值被设定。作为输出值的动态要求值和静态要求值中的另一个的第二要求值被转换为作为动态要求值和静态要求值中的一个要求值的第三要求值。因此,可以使具有不同特性的多个要求值统一。基于所获得的第一要求值和第三要求值来设定第四要求值。因此,可以在既考虑动态要求值又考虑静态要求值的情况下设定第四要求值。根据第四要求值来控制设置在动力源中的设备。因此,可以提高动力源的控制准确度。
优选的是,所述第三设定器将所述第一要求值和所述第三要求值中的一个设定为所述第四要求值。
根据该构造,例如所述第一要求值和所述第三要求值中的较大值或较小值可以被设定为所述第四要求值。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要求值和所述第三要求值是所述动态要求值,所述第二要求值是所述静态要求值,并且所述转换器通过把控制所述设备时的延迟加到所述第二要求值上,将所述第二要求值转换为所述第三要求值。
根据该构造,可以通过把控制所述设备时的延迟加到静态第二要求值上来获得动态第三要求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246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