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假捻带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30608.9 | 申请日: | 200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2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西脇俊一;小西良宽;栗谷晓彦;山本贵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2G1/04 | 分类号: | D02G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假捻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丝线假捻变形工艺(texturing process)的假捻带(false-twist belt)。
背景技术
对于假捻带的情况,在由橡胶材料等制成的带体内沿纵向方向嵌入多个拉伸芯线(tensile cord),并且织布(woven fabric)贴附于与滑轮接触的带的内面。织布覆盖带的内面,从而防止嵌入带的内面侧的拉伸芯线暴露出来,同时也增强带在横向方向上的强度。
橡胶在其固化过程中会收缩,因此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带,织布附着处的内面侧的收缩和仅仅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外面侧的收缩是不均匀的。因此,在带固化的时候,带朝向外面侧卷曲,从而带的外面的横截面形状弯曲成凹状。
在使用假捻带的丝线假捻变形中,将一对假捻带布置成使得它们的带驱动方向以直角交叉并且使得它们的外面彼此面对。在相对于两个带的行进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上被牵引的丝线,通过两个带的外面之间。当丝线通过假捻带之间时,丝线被夹在行进的假捻带的两外面之间并受到扭转力而被搓捻。然而,如果带的外面在横向方向上弯曲成凹状,那么丝线仅仅被假捻带的边缘夹持,从而不能对丝线进行稳定搓捻。
对于这些问题,有一种已知的技术,其中假捻带在横向方向上的弯曲刚性被增强,以抑制固化之后引起的弯曲。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013033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将带体分为外面侧的表面橡胶层和拉伸芯线嵌入内面侧的增强层的结构,除了将织布贴附于带的内面侧之外,还将织布嵌入在表面橡胶层和增强层之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假捻带的行进性能,从而延长带的寿命并提高丝线产品的质量。
本发明的假捻带包括:外面,所述外面在丝线搓捻变形时与丝线接合;以及内面,所述内面与凸起的滑轮接合;所述假捻带的特征在于,所述带的横向方向上的挠曲模量为15MPa或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假捻带包括:外面,所述外面在丝线搓捻变形时与丝线接合;以及内面,所述内面与凸起的滑轮接合;所述假捻带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面贴附有编布。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假捻装置将丝线通过围绕凸起的滑轮行进的一对假捻带之间而对丝线进行假捻变形,所述假捻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假捻带彼此相互压接的位置,所述假捻带的外面在所述带的横向方向上弯曲成凸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假捻带的剖面图。
图2是采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假捻带的假捻装置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弯曲试验的布置方式。
图4示出了在弯曲试验中测量的挠度。
图5是示出了在实施例中和在比较例中带失准移位(misalignment shift)的时间变化的移动平均数的图。
图6是示出了在实施例中和在比较例中挠曲模量(flexural modulus)和失准移位之间的关系的散点图。
图7是示出了在实施例中和在比较例中布的厚度和失准移位之间的关系的散点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考图1和图2,将对本实施方式的假捻带的结构及其在应用中的布置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假捻带10的剖面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使用带10对丝线进行假捻变形时的配置。例如,带10是主要由合成橡胶制成的无端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所示,带10包括橡胶材料的带体11、嵌入带体11的拉伸芯线12、以及贴附在带的内面13上的编布(knitted fabric)14。在带体11内的接近带的内面13的位置,拉伸芯线12以预定间隔沿带的纵向方向并排布置,并且内面13被编布14覆盖。并且,外面15成为带体11的橡胶材料暴露的状态。
由于构成带体10的橡胶材料需要耐磨性和耐油性,因此,作为橡胶材料,优选采用NBR、H-NBR、EPDM或者其组合。此外,作为橡胶硬度,可以采用JIS(日本工业标准)A70-A80,但是JIS A75是优选的。
对于拉伸芯线12,选择旦尼尔1000或更小的聚酯纤维、芳香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等。拉伸芯线12在带的纵向方向上起到抗拉构件的作用,并且横跨带的横向方向以20根/英寸或更大的比率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田株式会社,未经新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306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线接线端子
- 下一篇:一种大容量高功率锂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