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门锁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2227.9 | 申请日: | 2009-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5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尉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稳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63/20 | 分类号: | E05B6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门锁,尤指一种可确保确实关门后方会自动上锁的门 锁。
背景技术
为配合部份关门时能自动上锁的场合,如旅馆等,如中国台湾公告第 443389号“关门立即自动上锁的门锁结构”新型专利案(以下简称为参考案) 等即提供一种自动上锁的门锁,而如参考案的门锁主要是于壳体上设置有一 控制键,该控制键连接于卡掣方形锁闩的释放块,而当门关上时,控制键会 受到门框的压迫而内缩,如此便会触动释放块,令释放块翻转而脱离与方形 锁闩相卡掣的位置,使方形锁闩受弹性组件的顶推而自动伸出壳体,来达到 自动上锁的目的。
然而,参考案在操作时,纵使门尚未完全关上,只要控制键略为被推动, 即会立即触动释放块脱离与方形锁闩卡掣的位置,而使方形锁闩自动伸出壳 体,如此,常会造成门尚未完全关闭,而方形锁闩即伸出壳体的现象,此时 不仅使用者便需再以钥匙解除方形锁闩的锁掣状态后,方能再次将门关上, 而造成门锁操作上的不便,更易造成方形锁闩甚至整个门锁的损坏,而若使 用者未注意到门未完全关闭,更可能造成安全上的问题及顾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人有鉴于现有门锁使用上的不便与缺失,特经过不断的试 验与研究,终于发展出一种能改进现有缺失的本发明。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锁,其主要是通过一延迟装置,让 固定锁闩仅在门板确实完全关闭后方被释放而自动上锁,以由此达到提升门 锁使用的方便性及安全性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门锁,其包括有一壳体,于壳体 内设有一固定锁闩、一活动锁闩、一锁掣锁心、一把手转钮及一连动板,其 中固定锁闩与活动锁闩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内,锁掣锁心与把手转钮分别可 操作地设置在壳体内,且锁掣锁心与固定锁闩相连接,把手转钮与活动锁闩 相连接,连动板可枢转地设置于壳体内,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固定锁闩及活动 锁闩,且与锁掣锁心相连动;
又于壳体内另设有一自动上锁装置,该自动上锁装置包括有一定位块、 一限位块及一释放块,其中定位块与限位块枢设于壳体上近固定锁闩处,定 位块及限位块分别与固定锁闩相互卡制定位,又释放块可伸缩移动地设置在 壳体相对于定位块及限位块的位置上,其特征在于:
于壳体内另设置有一延迟装置,其中该延迟装置包括有一延迟推臂、一 延迟卡块及一延迟弹簧,其中延迟推臂设置于连动板上,而延迟卡块枢设于 壳体上,且与延迟推臂相互抵靠,并可与固定锁闩相互卡抵,该延迟弹簧设 置于壳体上以提供延迟卡块朝向固定锁闩枢转动的力量,于释放块底缘形成 有一抵靠于定位块一端的斜面。
所述的门锁,其中于延迟卡块上凸设形成有一与延迟推臂相卡抵的受推 凸部,而于延迟卡块一端则延伸形成有一可与固定锁闩相互卡制的卡制臂。
所述的门锁,其中延迟卡块枢设于壳体相对于固定锁闩底缘的位置处, 并于固定锁闩底缘上凸设形成有一可与卡制臂相互卡抵的卡制凸块。
所述的门锁,其中该延迟弹簧同轴设置于延迟卡块上,其两端分别抵靠 于壳体及延迟卡块上。
所述的门锁,其中释放块伸出壳体的长度短于活动锁闩伸出壳体的长度。
所述的门锁,其中自动上锁装置另设置有一释放弹簧,该释放弹簧一端 抵靠于释放块上,来提供释放块一自动伸出壳体的力量。
采用上述技术手段,本发明可确保仅在门板确实完全关闭时,方通过延 迟装置释放固定锁闩伸出壳体而自动上锁,可避免使用者重复的开锁及上锁 动作,以提升门锁操作及使用的方便性,并能避免门锁构件的损坏,延长整 体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提升其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内部构件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内部构件的平面图。
图5为本发明于关门时固定锁闩受延迟卡块卡抵的操作平面图。
图6为本发明固定锁闩受释放的操作平面图。
主要图号说明:
10壳体 12固定锁闩
122卡制槽 124卡制凸块
14活动锁闩 15锁掣锁心
16把手转钮 18连接板
20自动上锁装置 22定位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稳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稳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22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