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提高连线质量的网络通信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2501.2 | 申请日: | 2009-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7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黄亮维;叶俊文;李建生;李宗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3/06 | 分类号: | H04B3/06;H04B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蒲迈文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提高 连线 质量 网络 通信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通信技术,特别是指一种可提高连线(linking)质 量的网络通信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以太网络(ethernet)是规范通信装置间必须维持100米网络线 长度的连线质量。但为了拉线便利性,通常会搭配较长的网络线来作为传输 介质,例如150米。并且,有时为了降低成本,也会选用质量未臻完善的网 络线。然而,随着网络线长度的增长或是网络线质量的降低,通信装置间的 连线质量都会跟着逐渐下降,甚至无法符合以太网络的规范。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提高连线质量的网络通信装置及 其方法,使得长度超出规范或是质量不佳的网络线都能达到期望的连线质量。
于是,本发明可提高连线质量的网络通信装置,包含:多个传送单元, 包含:第一传送单元,用来依据第一数字传送信号输出第一模拟传送信号至 另一网络通信装置;以及n个传送单元,用来分别依据n个数字传送信号输 出n个模拟传送信号至该另一网络通信装置,其中该n为正整数;多个接收 单元,包含:第一接收单元,用来依据该另一网络通信装置所发送的第一模 拟接收信号输出第一数字接收信号;以及m个接收单元,用来分别依据m个 模拟接收信号输出m个数字接收信号,其中该m为正整数;回音抵消器,用 来依据该第一数字传送信号来提供回音抵消信号以消除该第一数字接收信号 中所包含的回音噪声;近端串音抵消器,用来依据该n个数字传送信号来提 供近端抵消信号以消除该第一数字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近端串音噪声;解码 电路,用来依据消除该回音噪声及该近端串音噪声后之该第一数字接收信号 来产生解码信号;以及功率调升控制电路,用来依据该第一数字接收信号来 调升该网络通信装置的运行功率,以提高连线质量。
且本发明可提高连线质量的网络通信方法,用于网络通信装置,包含以 下步骤:(A)依据第一数字传送信号输出第一模拟传送信号至另一网络通信装 置;(B)依据n个数字传送信号输出n个模拟传送信号至该另一网络通信装置, 其中该n为正整数;(C)依据该另一网络通信装置所发送的第一模拟接收信号 输出第一数字接收信号;(D)依据m个模拟接收信号输出m个数字接收信号, 其中该m为正整数;(E)依据该第一数字传送信号来提供回音抵消信号以消除 该第一数字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回音噪声;(F)依据该n个数字传送信号来提 供近端抵消信号以消除该第一数字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近端串音噪声;(G) 依据消除该回音噪声及该近端串音噪声后的该第一数字接收信号来产生解码 信号;以及(H)依据该第一数字接收信号来调升该网络通信装置的运行功率, 以提高连线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2是本发明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流程图,说明本优选实施例的功率调升控制电路基于连线模式与 推测的网络线长度来调整电路工作情形;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方块图;及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网络通信装置
100A网络通信装置
200网络通信装置
200A网络通信装置
1传送单元
1A~C传送单元
11数字至模拟转换器
11A~C数字至模拟转换器
2接收单元
2A~C接收单元
21自动增益控制器
22模拟至数字转换器
23减法器
24等化装置
241前馈等化器
242反馈等化器
243判断器
243A~C判断器
244第一减法单元
25解码电路
3混合模块
4回音抵消器
5近端串音抵消器
6远端串音抵消器
71~73步骤
75步骤
751~753子步骤
81线长估计电路
82功率调升控制电路
83功率调升控制电路
84自动信息交换电路
9接收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25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