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2728.7 | 申请日: | 200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6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应宗荣;欧阳钊;戚裕;刘海生;彭永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膜 降解 型缓释 化肥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膜型缓释化肥,特别涉及一种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属于化肥 工业领域。
二、背景技术
目前,缓释化肥是世界农业化肥的发展方向。现在缓释化肥产品的包膜多不能降 解或不能完全降解,比如环氧树脂、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包膜会残 留土壤中污染环境,因此开发包膜降解型的缓释化肥是包膜型缓释化肥领域需要解决 的问题。但是,包膜可完全降解的缓释化肥因为成本过高或者释放期过短而无法在普 通农业作物方面得到实际应用,因此包膜可完全降解的缓释化肥是一直以来未得到很 好解决的问题。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较低、释放期较长、包膜可完全降解的包膜降解 型缓释化肥。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由化肥芯和化肥 芯外面的包膜组成,包膜包含氨基树脂膜层和生物降解型聚酯膜层,其中氨基树脂膜 层质量为整个包膜质量的2/3以上。本发明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包膜中的氨基树脂为 脲醛树脂和/或三聚氰胺树脂。
本发明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的包膜中的生物降解型聚酯膜层最好为包膜的里层 或中间层。
对于本发明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生物降解型聚酯可以为聚乳酸、聚脂肪族二元 羧酸二元醇酯、聚己内酯、聚羟基脂肪酸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对于本发明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包膜中可以复合有低分子量有机物膜层,低分 子量有机物膜层处于整个包膜的里层或中间层。低分子量有机物膜层所采用低分子量 有机物的熔点或软化点应大干室温,最好≥40℃。这里所述低分子量有机物是指分子 量≤5000(最好≤3000)的有机物。低分子量有机物膜层厚度最好≤20μm。低分子 量有机物可以是蜡、沥青、松香及其酯、低分子量聚烯烃、低分子量聚苯乙烯、石油 树脂和古马隆-茚树脂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对于本发明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氨基树脂膜层中可以复合有天然有机粉和/或 处于包膜最外的氨基树脂膜层外可以粘附有天然有机粉。天然有机粉可以是木粉、竹 粉、植物茎粉、稻壳粉、花生壳粉、淀粉、豆粉和甲壳素粉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氨基树脂膜层中天然有机粉的质量分数最好为10%~60%之间。
对于本发明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包膜总厚度最好为40~220μm,氨基树脂膜层 厚度最好为38~200μm,生物降解型聚酯膜层厚度最好为2~20μm,低分子量有机物 膜层厚度可以为0~25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本发明采用氨基树脂膜层与生 物降解型聚酯膜层对化肥进行复合包膜制备包膜型缓释化肥,克服了纯粹采用氨基树 脂包膜化肥时释放期过短(比如浸泡于在25℃左右水中,化肥芯完全溶出时间仅几天) 的问题,释放期较长,特别是包膜中还含有低分子量有机物膜层(尤其是含有蜡、低 分子量聚烯烃、低分子量聚苯乙烯、石油树脂以及古马隆-茚树脂等非极性低分子量有 机物膜层)时。(2)本发明缓释化肥的包膜以价廉的氨基树脂(特别是脲醛树脂)膜 层为主,生物降解型聚酯膜层(以及低分子量有机物膜层)为辅,由于氨基树脂的价 格低廉,而且它们本身是缓释氮肥(脲醛树脂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含氮量分别约为 30%和54%,纯尿素的含氮量约45%),因此制备的包膜型缓释化肥肥分高,成本较 低。(3)氨基树脂、生物降解型聚酯以及低分子量有机物均可生物降解,因此本发明 包膜型缓释化肥为完全环保型。(4)本发明缓释化肥氨基树脂膜层中复合天然有机粉, 由于它们的价格特别低廉(尤其是稻壳粉、花生壳粉和植物茎粉,它们常常是农业废 弃物,价格很低,将其利用还可以消除处理它们时产生的环境污染,比如避免农村焚 烧农作物秸杆粉产生的浓烟和怪味污染,其价格极低),天然有机粉本身是肥分,以至 本发明缓释化肥的成本可以更低。
四、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由化肥芯和化肥芯外面的包膜组成,包膜包含氨基 树脂膜层和生物降解型聚酯膜层,其中氨基树脂为脲醛树脂和/或三聚氰胺树脂,氨 基树脂膜层质量为整个包膜质量的2/3以上。
对于本发明包膜降解型缓释化肥,包膜总厚度最好为40~220μm,氨基树脂膜层 厚度最好为38~200μm,生物降解型聚酯膜层厚度最好为2~2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27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酵母表达系统生产DSPAα1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复合式食物调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