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3389.4 | 申请日: | 200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82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汪峰;蒋建龙;黄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马高平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中使用A型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空调中使用A型的换热器一般都是铜管翅片式并联连接的,制冷剂从进口管进入分液器,然后分别从A型换热器两边同时进入换热器,再从换热器顶部通过收集器出来。这种结构管内侧制冷剂流速较低,换热系数小,结构较复杂,体积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其结构简化,热效率提高。
本发明虽然主要是针对空调中使用A型的换热器进行的改进,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知道,本发明的思想可以适用于其他使用换热器的领域。因此,本发明不限于A型的换热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其包括:进口管;第一换热管组,其包括多个并联的换热管;集流管;第二换热管组,其包括多个并联的换热管;出口管。其中第一换热管组的多个并联的换热管中的每一个的一端与进口管相连,而另一端与集流管相连;第二换热管组的多个并联的换热管中的每一个的一端与集流管相连,而另一端与出口管相连,使得制冷剂可从进口管进入,经过第一换热管组、集流管、第二换热管组,从所述出口管排出,从而形成串联式的换热器。
优选,第一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组的换热管为铜管翅片式或扁管翅片式结构。
优选,所述集流管包括多根集流单管组合成的管组。
优选,所述集流管由一根集流单管构成。
优选,所述集流管通过在铝块上打两个孔形成或使用两个铝管连接而形成。
优选,所述集流管包括主板和顶盖围成的通道。
优选,上述主板和顶盖分别由铝板形成。
优选,上述主板和顶盖通过焊接或者卷边连接。
优选,上述主板上形成与第一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组的换热管连通的管孔。
优选,上述顶盖上形成加强筋。
优选,所述集流管包括由一个铝材一体围成的通道。
优选,上述铝材一体围成的通道的接缝处通过焊接连接。
本发明的换热器的优点是其结构简化,热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单根集流管形式的换热器中集流管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的单根集流管形式的换热器中集流管的具体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单根集流管形式的换热器中集流管的另一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单根集流管形式的换热器中集流管的又一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单根集流管形式的换热器中集流管的再一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单根集流管形式的换热器中集流管的再一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单根集流管形式的换热器中集流管的另外一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2-16是图10和11所示的本发明的单根集流管形式的换热器中集流管的具体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主要用于空调中使用A型的换热器。本发明虽然主要是针对空调中使用A型的换热器进行的改进,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知道,本发明的思想可以适用于其他使用换热器的领域。因此,本发明不限于A型的换热器。
如图1所示,换热器10包括:进口管1;第一换热管组,其包括多个并联的换热管2;集流管3;第二换热管组,其包括多个并联的换热管5;出口管6。其中第一换热管组的多个并联的换热管中的每一个的一端与进口管1相连,而另一端与集流管3相连;第二换热管组的多个并联的换热管中的每一个的一端与集流管3相连,而另一端与出口管6相连,使得制冷剂可沿箭头A的方向从进口管1进入,经过第一换热管组、集流管3、第二换热管组,从所述出口管6排出,从而形成串联式的换热器。图中的标号4表示挡风板。
其中,第一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可以为圆管翅片式,也可以是扁管翅片式结构,由铜、铝、铜合金、铝合金等材料制成,或者任何其他合适的结构。
第一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增减。
所述集流管可以包括多根集流单管组合成的管组,其通过孔彼此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流管包括2根集流单管。所述集流管通过在铝块上打两个孔形成或使用两个铝管连接而形成,两个孔之间或者两个管之间通过孔彼此连通。
与现有技术公开的并联连接的换热器相比,串联的形式的换热器可以增大制冷剂侧的流速和传热系数,从而改善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串联的连接形式不限于本专利所列的结构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未经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33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