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保型输液软袋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4160.2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5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中;宋铭宪;蔡秉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邦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10 | 分类号: | A61J1/10;A61M5/14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单兆全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输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容器类,特别涉及一种环保型输液软袋,尤指一种用于可填充溶液并注入体内的一次性医疗容器,且为非PVC多层膜的制作与组成的环保型输液软袋。
背景技术
在1960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始采用DEHP增塑PVC,后来制作一次性医用输注器械后,各国也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国也不例外。然而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广泛、深入和相关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PVC材料本身存在安全隐患,使用性能上亦有种种不足,例如:软PVC材料中含有40%~60%的增塑剂DEHP,与钙、锌和钡等元素组成的稳定剂,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会牵移到输注器械的表面,污染药液和血液制品,并可能随输注过程进入人体,给患者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或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增添新的致病源,此外,PVC输液软袋的废弃处理还严重污染环境。
目前多层膜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工业、高科技产业与医药业等产业,近年来为了避免人们对PVC的疑虑,也开始将多层膜技术用在输液软袋的制作上,而相关的专利更是数以万计,而以下系为与本申请案相类似的案例:
在DE19515254C2中记载一种不含PVC,在至少摄式121度下可加热杀菌处理且在加热杀菌后基本上不改变的多层膜;此膜具有三层的结构由聚丙烯均聚物、LDPE、SEBS、S.IS及PIB的纯料或混合物所组成。外层和内层对中间层的厚度比在1:4.5到1:9之间.
在EPO929475B1中提到一种具有两个相互黏接层的多层膜,其中第一层由聚丙烯、聚乙烯共聚物及一种改质剂所组成,而第二层由聚丙烯和不同前一层的改质剂组成,由于此种配方使用了聚乙烯的成分会使熔接性、透明性与可杀菌性出现缺陷。
在WO9513918中提到了一种可高频溶接的多层膜,此种膜是由聚丙烯共聚物和SEBS嵌段共聚物组成第一层,而黏接层则由聚丙烯、非聚丙烯聚烯烃及一种高频溶接的聚合物组成。
在EPO301773A2中提到一种具有2-4层的多层膜结构,所有的层都有聚丙烯任意共聚物与乙烯—1—丁烯共聚物和可能提供弹性性质的第三层来组成;在该方法中,由于各层中都有相似成分组成,因此在外层和密封层中只有很小的温度差异,因此导致在大量制袋时无法具有稳定与快速熔接的性能。
在WO9836905中记载了一种多层膜结构,此种多层膜是由聚丙烯作为外层,而内层则使用聚丙乙烯或聚乙烯共聚物,其它中间层则采用软化点不同的聚乙烯共聚物;由于存在很多中间层,因此膜型态相当复杂,且界面可能产生分层效应,因此对于需要加热杀菌的多层膜来说是有负面的影响的。
在US6027776中提到使用一种五层的多层膜结构,其外层是由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或共聚酯所组成;其它层使用了包含聚醯胺均聚物或共聚物、共聚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等材料所组成,此种结构与组成较为复杂,且柔软度相较于传统的PVC输液软袋来说也比较硬。
上述存在的问题与缺失需要加以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型输液软袋,其由改性剂掺入聚丙烯,添加氢化聚本乙烯—聚丁二烯三嵌段嵌段共聚物以达到具有印刷性与抗刺透性等特性;添加氢化聚苯乙烯—聚丁二烯三嵌段嵌段共聚物及聚丙烯弹性体,以达到具有柔软性与机械性能,并改善薄膜的耐低温性能;添加聚丙烯弹性体,以达到具有热封强度高的优良特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环保型输液软袋,由改性剂掺入聚丙烯,且至少包含三层:
第一层是由改性的聚丙烯所组成,其改性剂添加量最多至60%,且第一层的厚度占整体结构厚度最多至25%;
第二层是由改性的聚丙烯所组成,并与第一层相互层叠,并位于第一层及第三层之间。其改性剂添加量最多至80%,而其厚度占整体结构的50~80%;
第三层系由改性的聚丙烯所组成,且与第二层相互层叠,其改性剂添加量最多至70%,且其厚度占整体结构厚度最多至25%。
此外,各层的聚丙烯均选自于聚丙烯均聚物、聚丙烯任意共聚物、聚丙烯三元共聚物、高抗冲击聚丙烯、高结晶聚丙烯或高透明聚丙烯所组成的群组。
改性的聚丙烯所使用的改性剂,可为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任意共聚物或聚丙烯弹性体其中之一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邦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邦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41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百秋李醇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
- 下一篇:自动翻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