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主高压导线的套管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4723.8 | 申请日: | 2009-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5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K·约翰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ABB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茂华;庞淑敏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高压 导线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且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互联电力设备的主导线的套管。
背景技术
用于高压导线的套管用于实现电力设备的互联,例如,像设置在分离的房屋中的这种设备之间的互联,这是已知的。这种套管则一般设置在这些房屋之间的墙壁中。
一种已知的这种用于主电导线的套管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该图示出了沿着主电高压导线12的长度方向截取的这种套管的剖面。主导线12穿过套管的中间,且因此套管10环绕主电导线12。主导线12此外还被设置在套管10内部的导电材料的许多箔片F1、F2、F3、F4和F5径向环绕。在该已知套管10中,因而存在环绕主导线12的第一最内部箔片F1。第二箔片F2依次环绕第一箔片F1。此后接着是环绕第二箔片F2的第三箔片F3。第四箔片F4环绕第三箔片F3。最后第五且最外部的箔片F5环绕第四箔片F4且连接到用于接地目的的凸缘16。所有箔片还从主导线12开始在径向方向中通过间隙彼此隔开。此处还已知的是,通过向最外部的箔片F5和F4其中之一F5或二者F5和F4提供附加电导线来提供一个和多个测量分接头20和22。于是通过设置在凸缘16中的测量开孔18可到达这些分接头20和22。此处第二分接头22是可选的,其由虚线示出。箔片最后被壁14环绕,该壁可以由陶瓷材料提供,或者如果绝缘材料或电介质材料是固体的,则可以通过该绝缘材料或电介质材料提供。提供分接头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中它有利于测量套管的各种属性,像其电介质属性,例如,为了查看其运行是否正确或其在运输过程中 是否变潮湿。在其间连接套管的设备的工作过程中,这些分接头接地,这可以通过使用凸缘的密封盖密封测量开孔18并连接分接头20和22到该密封盖来完成。然而,通向分接头的附加电导线提供寄生电感,且箔片提供一系列电容。
该已知套管的模型的电气原理图在图2中示出。可以看出,不同的箔片共同构成串联连接在主导线提供的电压V和凸缘提供的地之间的许多电容。因而存在:连接到电压V且由第一箔片F1和此处表示为CON的主导线形成的第一电容CCON-F1,连接到第一电容CCON-F1且由第一和第二箔片F1和F2形成的第二电容CF1-F2,连接到第二电容CF1-F2且由第二和第三箔片F2和F3形成的第三电容CF2-F3,连接到第三电容CF2-F3且由第三和第四箔片F3和F4形成的第四电容CF3-F4,连接到第四电容CF3-F4且由第四和第五箔片F4和F5形成的第五电容CF4-F5,以及连接在第五电容CF4-F5和地之间由第五箔片F5和此处表示为FL的凸缘形成的最后的第六电容CF5-FL。连接在第五箔片和第一测量分接头之间的附加导线进一步提供了与第六电容CF5-FL并联连接且因而连接在地与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CF4-F5和CF5-FL的结点之间的第一电感L1。连接在第四箔片和第二测量分接头之间的附加导线进一步提供了连接在地与第四和第五电容CF3-F4和CF4-F5的结点之间的第二电感L2。当盖子封闭测量开孔时,形成这些导线的接地。通过研究图2可以理解,第五和第六电容CF4-F5和CF5-FL与这些电感L1和L2一起形成在某些频率谐振的谐振电路。这意味着如果电导线供给的电力具有通常表示为VFT(极快速瞬态过程)的瞬态过程,这些瞬态过程可能导致谐振电路谐振,这进而可能导致套管尤其由于高压而损坏。这是极不希望的。
因此,存在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的上述类型套管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停止主导线上的快速高压瞬态过程以防止损坏设置有测量分接头的套管的问题。
该问题一般通过一种套管解决,该套管具有为主导线设置且穿过其延伸的细长体积,其中与该体积的伸长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第n-1箔片包括开孔且电附接到机械固定且电接地物体,且置于该物体和第n-1箔片之间的、在相同方向中距该体积的最外部的第n箔片经由该物体中的测量开孔连接到测量分接头。
因而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测量分接头的套管,该套管可以承受住主导线上的快速高压瞬态过程。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用于主导线的套管来实现,该套管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BB研究有限公司,未经ABB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47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