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容器和液体填充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5634.5 | 申请日: | 200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4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石泽卓;品田聪;市桥晃;矢岛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41J2/175 | 分类号: | B41J2/17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赵 飞;南 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容器 填充 方法 | ||
本申请是2006年3月31日申请的中国专利申请200610067023.X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开放式的液体容器以及将该液体容器填充液体的液体填充方法,该液体容器适合于作为例如附装到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背景技术
液体容器的示例包括在喷墨式打印机中使用的墨盒。用于喷墨式打印机的墨盒具有设置在容器主体中的墨水室,用于容纳将要供应到打印头的墨水。使用时,墨盒可以在预定位置处可拆卸地装配并附装到盒附装部分中。容纳在墨水室中的墨水被供应到按照从主机传送来的打印数据所驱动的打印头,并通过设置在打印头上的喷嘴而喷射到诸如纸的打印介质的目标位置上。
作为要附装到喷墨式打印机上的空气开放式墨盒,已经在不同地方提出了这样的结构,其包括:容器主体,可附装到打印机侧的墨水接收部分;用于容纳墨水的墨水室;墨水供应孔,设置成与墨水室连通且可连接到打印机侧的盒附装部分的墨水接收部分;墨水引导通路,用于将存储在墨水室中的墨水引导到墨水供应孔;压力调节装置,设置在墨水引导通路的一部分中并用来调节通过墨水供应孔供应到墨水接收部分的墨水的压力;和空气开放通道,用于使墨水室与外部连通,由此在消耗墨水室中的墨水时将外部空气引入墨水室中。
对于这样一种墨盒,已经提出了一种液体填充方法,即预先在容器主体中形成与墨水室连通的特殊喷墨孔,并通过使用该喷墨孔来将墨水室填充墨水(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JP-A-2004-216866
专利文献2:JP-A-2005-22257
由于以下原因而设置用于填充墨水的特殊喷墨孔。
在如上所述的墨盒中,设置两个孔(即空气开放孔和墨水供应孔)以使墨水室与外部连通。但是,这两个孔中没有一个适合于注入墨水。换言之,空气开放孔通常具有非常小的通道直径或横截面积,并且还具有反复弯曲多次的复杂结构,从而即使在使用时振动盒子等时也可以防止墨水容易地泄漏。为此,无法使墨水快速流过空气开放孔。而且,当受阻的墨水以后变干时,还有空气开放孔原来的功能由于堵塞而劣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墨水供应孔的通道直径或横截面积可以设定成大于空气开放孔,但压力调节装置设置在墨水引导通路中以使墨水供应孔与墨水室连通。因为压力调节装置具有作为止回阀的功能用于防止从墨水供应孔侧到墨水室的回流,所以难以使用墨水供应孔来将墨水填充到墨水室中。
但是,在特殊喷墨孔如上所述设置的结构中,在完成墨水填充步骤之后必须包括通过粘贴密封膜而密封开口的喷墨孔的步骤。密封喷墨孔的步骤导致墨盒的制造步骤增多。结果,增大了成本或降低了生产率。
而且,当设置喷墨孔时,有可能用户误将密封喷墨孔的密封膜剥落,由此导致例如墨水泄漏之类的不利之处。
另外,墨盒可以在墨水引导通路和压力调节装置的上游的一部分中设有墨水检测装置。在此情况下,墨水检测装置可以构造成使压电振荡器振荡,并通过例如振荡特性的变化来检测墨水引导通路中的墨水被空气代替的状态。利用这种墨水检测装置,空气进入墨水引导通路被认为是在墨盒的墨水室中的墨水完全消耗且从空气开放孔引入到墨水室中的空气由此进入墨水引导通路时出现的墨水用尽或墨水接近用尽。可以利用从墨水检测装置发送的检测信号来显示墨水剩余量和通知换盒时间。
但是,在设置墨水检测装置的情况下,有这样的可能性,即如果通过特殊喷墨孔填充到墨水室中的墨水不到达设置在墨水引导通路的该部分中的墨水检测装置,则在开始使用时墨水检测装置会由于空气残留在从墨水室到墨水检测装置的墨水引导通路中而执行错误检测。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不需要特殊液体注入孔来将液体室填充墨水的液体容器和液体填充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可以可靠地用墨水填充液体引导通路而不会在其中残留空气的液体容器和液体填充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可以使液体的注入压力更高的液体容器和液体填充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56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