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6053.3 | 申请日: | 200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3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三濑哲夫;根本博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7/28 | 分类号: | G02B7/28;G02B7/08;G03B13/36;H04N5/2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 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摄像 装置 控制 方法 以及 计算机 程序 | ||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部,
该控制部使聚焦透镜在预设位置的前后移动,并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且该预设位置是利用预设聚焦功能设定的聚焦透镜位置,
上述控制部根据变焦透镜的设定状态,将作为上述聚焦透镜的移动范围的扫描范围设定为不同的范围,取得伴随聚焦透镜在设定的扫描范围内的移动的AF评价值,根据取得的AF评价值决定聚焦位置,
上述控制部判定变焦透镜位置位于由预先设定的边界位置所区分的广角侧、望远侧的哪一侧,
进行针对位于广角侧的情况和位于望远侧的情况采用了不同方式的AF评价值峰值检测区间的设定处理,
上述控制部
在变焦透镜的位置位于望远侧的情况下,通过把
D1=(设定了预设位置的凸轮曲线与相邻凸轮曲线的距离)×(1/2)、
D2=(考虑了姿势差的设定距离)、
上述2个值D1、D2的相加值:D1+D2,设定在上述预设位置[Xm]的前后,来设定AF评价值峰值检测区间,
在变焦透镜的位置位于广角侧的情况下,通过把D2=(考虑了姿势差的设定距离)设定在上述预设位置[Xm]的前后,来设定AF评价值峰值检测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D2=(考虑了姿势差的设定距离)是(1/4~1)×(景深)的范围内的距离。
3.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部,
该控制部使聚焦透镜在预设位置的前后移动,并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且该预设位置是利用预设聚焦功能设定的聚焦透镜位置,
上述控制部根据变焦透镜的设定状态,将作为上述聚焦透镜的移动范围的扫描范围设定为不同的范围,取得伴随聚焦透镜在设定的扫描范围内的移动的AF评价值,根据取得的AF评价值决定聚焦位置,
上述控制部,通过把
D1=(设定了预设位置的凸轮曲线与相邻凸轮曲线的距离)×(1/2)、
D2=(考虑了姿势差的设定距离)、
上述2个值D1、D2中的任一较大的值D,即,D=MAX(D1、D2),设定在上述预设位置[Xm]的前后,来设定AF评价值峰值检测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执行如下的处理:把包括对上述AF评价值峰值检测区间预先设定的送入量的范围设定为作为上述聚焦透镜的移动范围的扫描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根据设定在摄像装置的取得图像内的检波框内的对比度,计算出上述AF评价值。
6.一种摄像装置控制方法,是在摄像装置中执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聚焦控制步骤,在该步骤通过控制部使聚焦透镜在预设位置的前后移动,并进行聚焦位置的检测,且该预设位置是利用预设聚焦功能设定的聚焦透镜位置,
上述聚焦控制步骤如下的步骤:根据变焦透镜的设定状态,将作为上述聚焦透镜的移动范围的扫描范围设定为不同的范围,取得伴随聚焦透镜在设定的扫描范围内的移动的AF评价值,根据取得的AF评价值决定聚焦位置,
上述聚焦控制步骤具有:
判定变焦透镜位置位于由预先设定的边界位置所区分的广角侧、望远侧的哪一侧的步骤;和
进行针对位于广角侧的情况和位于望远侧的情况采用了不同方式的AF评价值峰值检测区间的设定处理的步骤,
上述聚焦控制步骤
在变焦透镜的位置位于望远侧的情况下,通过把
D1=(设定了预设位置的凸轮曲线与相邻凸轮曲线的距离)×(1/2)、
D2=(考虑了姿势差的设定距离)、
上述2个值D1、D2的相加值:D1+D2,设定在上述预设位置[Xm]的前后,来设定AF评价值峰值检测区间,
在变焦透镜的位置位于广角侧的情况下,通过把D2=(考虑了姿势差的设定距离)设定在上述预设位置[Xm]的前后,来设定AF评价值峰值检测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D2=(考虑了姿势差的设定距离)是(1/4~1)×(景深)的范围内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605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光学装置、电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移动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