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稀乙烯与苯反应制乙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6307.1 | 申请日: | 2009-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8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徐龙伢;陈福存;王清遐;朱向学;刘盛林;谢素娟;李淑红;曾蓬;张银龙;张仲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15/073 | 分类号: | C07C15/073;C07C2/66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樊南星 |
地址: | 116023***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烯 应制 乙苯 方法 | ||
1.一种稀乙烯与苯反应制乙苯的方法,使用稀乙烯为原料,经过水洗和选择性脱除丙烯后分段进入烃化反应器,在沸石催化剂存在下和苯进行烃化反应,烃化反应过程采用干气和/或低温气相苯取热,减少反应温升;烃化反应产物汽液分离后,尾气经低温吸收排出装置,液体产物经分离系统依次分离出循环苯、乙苯、丙苯、二乙苯和重组分;二乙苯与苯混合进入反烃化反应器在分子筛催化剂上进行反烃化反应进一步转化为乙苯;其特征在于:
(1) 以催化裂化、催化裂解、加氢裂化、热裂化的炼油厂干气中的稀乙烯或其它含任意浓度乙烯的干气为原料;
(2) 催化干气进入烃化反应器前先经过水洗和选择性脱除丙烯步骤,以脱除干气粗脱硫过程携带的其中的大部分甲基二乙醇胺和丙烯;
(3) 烃化反应在多段、冷激、气相、分级烃化反应器中进行,采用冷干气和/或低温气相苯分段注入反应器取热,有效利用反应热加热原料,并减少烃化反应温升;
(4)烃化反应尾气进入吸收塔与低温吸收剂逆向接触,以回收尾气携带芳烃;
(5)反应过程中的能量以采用热交换和产生蒸汽的形式回收,产生的蒸汽供给下游装置使用;
所用原料干气不含游离水、H2S含量< 3000mg/m3、COx< 4 v%、O2< 1.0 v%,干气中乙烯的体积浓度为8~95 v%;
脱除丙烯采用两塔流程或三塔流程,吸收剂具体选用以下几种以之一或其组合:苯、乙苯、二乙苯、多乙基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作为反应原料使用的苯具体为新鲜苯和循环苯,其中新鲜苯进料方式为下列方式之一:其一,新鲜苯经过新鲜苯罐脱除游离水后直接进入烃化反应器;其二,新鲜苯先进入苯塔,以便脱除其中的游离水,同时使富非芳烃组分从苯塔顶进入脱非芳塔脱除其中的非芳烃组分;
干气中乙烯与苯发生烃化反应的条件为:反应温度280-450℃;反应压力0.4-3.0MPa;苯与乙烯摩尔比为2-20;乙烯的重量空速为0.1-2.5h-1;
多乙苯与苯发生反烃化反应的条件为:反应温度150-360℃,反应压力1.2-10MPa,苯与反烃化物摩尔比为1-40,苯的重量空速为1-40h-1;
烃化反应器为多段固定床反应器,催化剂装填段为等高或不等高;
烃化催化剂以含稀土的ZSM-5或ZSM-11或ZSM-5/ZSM-11共结晶沸石为活性组分,反烃化催化剂以Beta或Y或MCM-22或MCM-49或MOR或ZSM系列沸石为活性组分。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稀乙烯与苯反应制乙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乙烯与苯反应制乙苯的方法还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当脱除丙烯采用两塔流程时:干气进入脱丙烯塔与吸收剂接触后进入烃化反应器,塔底物料进入解吸塔解吸出的富丙烯气体进入FCC装置尾气处理系统回收丙烯,贫吸收剂换热后进入脱丙烯塔循环使用;
当脱除丙烯采用三塔流程时:水洗后的干气进入丙烯吸收塔,将其中的丙烯组分和部分乙烯组分吸收下来;净化干气从丙烯吸收塔顶排出进烃化反应器,塔底物料依次进入脱乙烯塔与脱丙烯塔,将其中的乙烯组分和丙烯组分解吸出来,富乙烯组分返回至干气分液罐,富丙烯组分返至FCC装置尾气处理系统回收丙烯,贫吸收剂换热冷却后返回吸收塔循环使用。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稀乙烯与苯反应制乙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烃化反应尾气进入吸收塔与低温吸收剂逆向接触,以回收尾气携带芳烃的过程中,用于尾气回收芳烃的吸收剂为乙苯塔底物料或二乙苯或本装置内的其它中间产物;
其中,以二乙苯为吸收剂时,富吸收剂直接入反烃化原料罐,吸收剂不在系统内循环;以乙苯塔底物料为吸收剂时,富吸收剂直接入苯塔进一步分离。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稀乙烯与苯反应制乙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塔重沸器热源为热载体或苯塔底油或中压蒸汽;反烃化反应器进料加热方式为采用与烃化反应产物换热和/或热载体加热的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630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鞍乘型车辆
- 下一篇: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