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速分流式双离合器变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6640.2 | 申请日: | 2009-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4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D·E·伊尔哈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3/12 | 分类号: | F16H3/1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祥夌;刘华联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流 离合器 变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变速器,更具体而言,本公开涉及一种具有双 副轴的多速分流式双离合器变速器(split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背景技术
这部分的叙述仅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可能 构成或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
典型的多速双离合器变速器采用多个离合器,用于实现多 个前进传动比和倒档传动比。这些双离合器变速器典型地应用于前轮 驱动装置。此外,为了获得非商业机动车中希望具有的高动力/重量比, 采用滑动离合器,以将起动扭矩从发动机传送至变速器。
尽管适用于其预期用途,但这些传统的多速双离合器变速 器不具有应用到商业机动车或卡车上所必需的扭矩范围和可用的传 动比(gear ratio)。另外,为了实现这些传动比和扭矩范围而增加的 离合器、制动器和齿轮组,可能会导致低效的或不希望的变速器重量 和体积。因此,本领域需要具有改进组件的变速器以提供希望的传动 比和扭矩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输入部件、输出部件、分流式双离 合器组件、两个副轴传动布置(gearing arrangement)、一个行星齿轮组、 多个互连部件和多个扭矩传递装置的变速器。每个副轴传动布置包括 多个共面齿轮组。扭矩传递装置包括离合器、制动器和同步器的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扭矩传递装置包括六个离合器,一 个制动器和两个同步器,用于提供至少十三个前进传动比。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扭矩传递装置包括五个离合器, 一个制动器和两个同步器,用于提供至少十二个前进传动比。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变速器包括与输入部件持续地连 接的扭矩变换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双离合器组件包括第一离合器和 第二离合器,用于选择性地连接输入部件与第一副轴;以及第三和第 四离合器,用于选择性地连接输入部件与第二副轴。
进一步的适用领域从本申请所提供的说明书中将变得清 楚。应该理解,该说明书和具体实施例的目的仅仅是出于说明性目的, 并非是为了限定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此处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绝不是为了 限定本公开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的变速器的十三速度的实施例的 简图;和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的变速器的十二速度的实施例的 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说明在本质上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不是为了限制本 公开、应用场合或用途。
参考图1,符号图显示了用于机动车辆的多速变速器的示 意性布局图,此多速变速器用标号10表示。变速器10优选的是纵向 分流式双离合器变速器。变速器10包括输入轴或输入部件12和输出 轴或输出部件14。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懂得,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 围的前提下,输入部件12和输出部件14还可以是除了轴之外的其它 部件。在所提供的实例中,输入部件12持续地连接到扭矩变换器16 的涡轮机上。输出部件14持续地连接到机动车辆的主减速器或分动 箱(未示出)。
变速器10还包括互连轴、副轴、共面啮合齿轮组和可选 择性地接合的同步器和离合器,其将在本文中进行描述。例如,变速 器10包括第一轴或第一互连部件18,第二轴或第二互连部件19,第 一中间轴或第一副轴20和第二中间轴或第二副轴22。第一互连部件 18旋转地联接到输入部件12。第二互连部件19优选的是至少部分地 与第一互连部件18共轴的套轴。副轴20和22都在输入部件12、输 出部件14和互连部件18、19的径向向外侧并与之平行地隔开。
变速器10包括多个共面齿轮组或正齿轮组,其包括第一 齿轮组30、第二齿轮组32、第三齿轮组34、第四齿轮组36和第五齿 轮组38。第一齿轮组30包括齿轮42、齿轮44和齿轮46。齿轮42与 输入轴12相连,用于与其共同旋转,并与齿轮44和齿轮46啮合。 齿轮44可绕第一副轴20旋转并可选择性地与其连接。齿轮46可绕 第二副轴22旋转并可选择性地与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公司,未经通用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66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