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及其减小过冲现象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6822.X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3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韩伟;梁清吉;刘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135 | 分类号: | H02M3/135;H02M1/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转 直流 变换器 及其 减小 现象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直流转直流变换器(DC-to-DC converter)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及其减小过冲现象(over shoot)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直流转直流变换器(DC-to-DC converter)可将直流输入电压(DC input voltage)转换为大小相异的直流输出电压(DC outputvoltage)。
请参照图1,其所示为已知直流转直流变换器示意图。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包括一控制电路10、一栅驱动电路(gate driver)20、一功率级电路(power stage)30。一般来说,控制电路10可接收功率级电路30所产生的直流输出电压(Vout),并根据直流输出电压(Vout)的变化产生相对应的脉波宽度调变信号(pulse width modulation signal,以下简称PWM信号)。再者,栅驱动电路20接收PWM信号并转换成为一第一驱动信号与一第二驱动信号至功率级电路30,而功率级电路30可根据第一驱动信号与第二驱动信号的变化将直流输入电压(Vin)转换成直流输出电压(Vout)。
再者,栅驱动电路20包括一第一驱动器22与一第二驱动器24。第一驱动器22接收PWM信号并产生与PWM信号同相的第一驱动信号;而第二驱动器24接收PWM信号,并产生与PWM信号反相的第二驱动信号。
再者,功率级电路30包括一上功率晶体管(upper powertransistor)32、一下功率晶体管(lower power transistor)34、一输出电感器(Lo)、以及一输出电容器(Co)。上功率晶体管32漏极连接至直流输入电压(Vin),上功率晶体管32栅极接收第一驱动信号。下功率晶体管 34漏极连接至上功率晶体管32源极,下功率晶体管34栅极接收第二驱动信号,下功率晶体管34源极连接至接地端(GND)。而输出电感器(Lo)的第一端连接至上功率晶体管32源极,输出电感器(Lo)的第二端为功率级电路30的输出端可输出直流输出电压(Vout)。再者,输出电容器(Co)的二端分别连接至功率级电路30的输出端以及接地端(GND)之间。一般来说,当直流输入电压(Vin)大于直流输出电压(Vout)时,直流转直流变换器可视为降压式直流转直流变换器(Buck DC-to-DC converter)。
以降压式直流转直流变换器来说,栅驱动电路20产生的第一驱动信号与第二驱动信号可分别开启(turn on)上功率晶体管32与下功率晶体管34,并且上功率晶体管32与下功率晶体管34无法同时被开启。也就是说,当上功率晶体管32开启时,下功率晶体管34是关闭(turn off)的,此时第二电流(I2)为零,功率级电路30的输出电流Iout是由开启上功率晶体管32所产生的第一电流(I1)所提供。反之,当下功率晶体管34开启时,上功率晶体管32是关闭的,此时第一电流(I1)为零,功率级电路30的输出电流Iout是由开启下功率晶体管34所产生的第二电流(I2)所提供。一般来说,当控制电路10接收的直流输出电压(Vout)低于默认值(例如3.3V)时,PWM信号的脉波宽度会变宽,因此,栅驱动电路20产生的第一驱动信号可控制上功率晶体管32开启较长的时间,而第二驱动信号控制下功率晶体管32关闭较长的时间。反之,当控制电路10接收的直流输出电压(Vout)高于默认值(例如3.3V)时,PWM信号的脉波宽度会变窄,因此,栅驱动电路20产生的第一驱动信号可控制上功率晶体管32开启较短的时间,而第二驱动信号可控制下功率晶体管32关闭较短的时间。
再者,直流转直流变换器中的控制电路10有许多的控制模式(mode)。一般常见的有,电压控制模式(voltage mode)、电流控制模式(currentmode)以及固定开启时间控制模式(constant on-time mode)。以下详述此三种控制模式,而栅驱动电路20、与功率级电路30的结构皆相同,所以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68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