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系统的联通及锁通工具以及用于对安全阀进行锁通并与地面进行联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7863.0 | 申请日: | 2004-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3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S·C·斯特拉坦;T·S·迈尔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贝克休斯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4/10 | 分类号: | E21B34/10;E21B29/08;E21B2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旭荣 |
地址: | 美国得***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系统 联通 工具 以及 用于 安全阀 进行 地面 方法 | ||
1.一种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其包括:
一壳体;
一安装在壳体上的流管;
一关闭构件,其利用可选择性剪断的构件安装在壳体上,该关闭 构件可对流管作出响应而进行工作;
一偏置构件,其与流管保持工作联通关系;以及
一液压控制流体,其与流管保持可加压的联通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其特征在于:壳体 还包括一个位于壳体中的对位型廓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其特征在于:壳体 还包括一个锁定突出部,其被设计成在将可选择性剪断的构件剪断之 后将关闭构件保持在通路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其特征在于:壳体 还包括一锁止型廓体,其被设计为与一个随后下放的、具有互补型廓 体的联通及锁定工具相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 对位型廓体位于一安装在该油管回收式安全阀上的套管上。
6.一种方法,该方法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代油管回 收式安全阀的功能,该方法包括步骤:
将一联通及锁通工具下放到井筒中;
将所述联通及锁通工具定位在油管回收式安全阀中;
剪断油管回收式安全阀中的可剪断构件,以使油管回收式安全阀 的关闭构件可动;
对关闭构件进行转换,以将该关闭构件锁定在通路位置;
对一切割器进行定向;以及
与油管回收式安全阀的活塞腔筒在纵向上建立流体联通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代 油管回收式安全阀的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去掉联通 及锁通工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代 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下放一井缆 回收式安全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代 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用来自于原 控制管线的液压流体压力控制井缆回收式安全阀。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 代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剪断步骤包括:将 联通及锁通工具上的一锁卡件接合到关闭构件上的一转换型廓体上, 并向下推动转换型廓体,以向可剪断构件施加载荷并将其剪断。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 代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步骤包括:使 关闭构件在一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壳体中位于一突出部的后方,以便于 将关闭构件锁定在通路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 代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切割器进行定向的步 骤包括:
使油管回收式安全阀中的一对位型廓体与一对位装置相接合;
旋转所述对位装置;
相对着对位装置旋转切割器,以将其转动到一个与非环形液压腔 实现旋转对正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 代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流体联通关系的步 骤包括:驱动切割器使其进入到液压腔内,以在其中切断一个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 代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作用只是轴 向上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 代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作用是沿轴 向和径向同时进行的。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在利用原控制管线的条件下取 代油管回收式安全阀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下放井缆回收式安全阀 的步骤包括操作:在井缆回收式安全阀的上端和下端设置密封件所 述密封件靠着油管回收式安全阀中的密封孔进行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贝克休斯公司,未经贝克休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786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