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提高信号质量的混频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8744.7 | 申请日: | 2009-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6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周忠昀;杨朝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D7/12 | 分类号: | H03D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信号 质量 混频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频器(mixer),尤指一种可提高信号质量的混频器。
背景技术
在无线传送器(wireless transmitter)或无线接收器(wireless receiver) 中,混频器是广泛使用的频率转换组件。图1为一典型的无线传送器10,其可 将基频的传送信号转换为射频的传送讯号,以经由天线发射出去。无线传送器 10包含滤波器11与12、可程序增益放大器(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13 与14、混频器15与16及功率放大器17。基频的传送信号,以基频I传送信号 为例,经由滤波器11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后,再由可程序增益放大器13放 大,接着送入混频器15,藉由本地振荡器(local oscillator,图未显示)所产 生的振荡信号LOI,以转换为射频I信号;基频Q传送信号亦以类似方式转换 为射频Q信号,连同射频I信号送入功率放大器17进行放大,以便进行无线传 输。
图2为一典型的无线接收器20,其可将射频的接收信号转换为基频的接收 讯号,以便进行后续的信号处理。无线接收器20包含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21、混波器22与23、滤波器24与25及可程序增益放大器26与27。 射频的接收信号,经由低噪声放大器21放大后,送入混频器22与23,以分别 藉由本地振荡器(图未显示)所产生的振荡信号LOI及LOQ,转换至基频的频 率,再经由滤波器24与25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以及可程序增益放大器26 与27放大后,即得到基频I接收信号与基频Q接收信号。在无线传送器10与 无线接收器20中,混频器15、16与22、23所进行的频率转换攸关无线通信的 信号质量。
图3为现有的混频器电路图,其中,吉尔伯特混频器(Gilbert mixer)30 包含转导电路(transconductor)31、开关电路(switch quad)32及负载电路 (load circuit)33。负载电路33包含负载331、332,负载331与332的一端 耦接至一电压源Vcc,负载331与332的另一端即为输出端(Out)。开关电路32 包含n型晶体管M3、M4、M5、M6。其中,晶体管M3与晶体管M5的漏极耦接到 负载331的另一端,晶体管M4与晶体管M6的漏极耦接到负载332的另一端。 再者,晶体管M3与晶体管M6的栅极相互耦接,晶体管M4与晶体管M5的栅极 相互耦接,而晶体管M3与晶体管M4的栅极可接收一本地振荡信号LO。再者, 晶体管M3与晶体管M4的源极相互耦接,并成为第一电流路径;而晶体管M5 与晶体管M6的源极相互耦接,并成为第二电流路径。
转导电路31包含n型晶体管M1与晶体管M2。其中,晶体管M1的漏极耦 接到开关电路32的第一电流路径,晶体管M2的漏极耦接到开关电路32的第二 电流路径。晶体管M1与晶体管M2的栅极可分别接收差动电压信号Vin+与Vin-。 再者,晶体管M1与晶体管M2的源极相互耦接。而晶体管M1的源极与一接地端 之间耦接一n型晶体管MS,其栅极输入一固定电压以使晶体管MS可形成一电 流源。
图4为吉尔伯特混频器30的相关信号的示意图。转导电路31可将输入电 压信号Vin(即Vin+-Vin-)转换成为电流信号Ib。电流信号Ib流经开关电路 32的第一电流路径与第二电流路径时,经由振荡信号LO的驱动而成为一频率 转换电流信号(frequency-converted current signal,图4系以基频转换至射 频为例)。接着,频率转换电流信号经由负载电路33转换,使得输出端(Out) 可输出一输出电压。
由于现有混频器中的晶体管组件并不完全理想,例如,晶体管具有非线性 特性,而导致混频器的输出有谐波干扰(harmonic interference)产生,如此会 降低混频器进行频率转换时的信号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87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