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成氢气用的阴极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08777.1 申请日: 2009-03-09
公开(公告)号: CN101525755A 公开(公告)日: 2009-09-09
发明(设计)人: 奈良美和子;铃木智久;田中正志;锦善则 申请(专利权)人: 培尔梅烈克电极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25B11/08 分类号: C25B11/08;C25B1/04
代理公司: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文 琦;陈 波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生成 氢气 阴极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电解中使用的阴极。

背景技术

作为工业原料极其重要的氢氧化钠和氯气主要是通过电解食盐水 溶液法来制备的。

电解法已经经过使用汞阴极的汞法以及使用石棉隔膜和软铁阴极 隔膜法而转变为离子交换膜法,离子交换膜法使用离子交换膜作为隔 膜并使用具有低过压的活性阴极。在这这个时间期间,生产1吨苛性 钠所需要的电力消耗率已降至2,000kWh。

例如,活性阴极是用下述方法或材料而获得的。

即,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将氧化钌粉末分散在Ni电镀槽中并进行 复合电镀来获得活性电极的方法、通过含有诸如S或Sn的第二种组分 的NiO电镀来获得活性电极的方法、以及通过NiO等离子喷涂或Pt-Ru 浸渍镀来获得活性电极的方法;并且所述材料包括:拉尼镍、Ni-Mo 合金、和用于对逆电流赋予电阻的储氢合金(H.Wendt,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Technologies,pp.15-62,1990、美国专利No.4,801,368、J. Electrochem.Soc.,137,1419(1993)、Modern Chlor-Alkali Technology, vol.3,1986)。

在日本专利No.1,911,015和1,911,016中,据报道铈和贵金属的 混合的催化剂具有抗铁污染性。近年来,在离子交换膜电解法中,已 经发明了增加电流密度的电解槽,用于增加生产能力并降低投资成本, 并且通过研制低电阻膜使得高电流载荷成为可能。

作为阳极的DSA在汞法中的运行记录高达200至300A/dm2。尽 管仍没有记录阴极在离子交换膜法中的寿命和性能,但是要求进行下 述改进。

即,要求过电压很低,当阴极与膜接触时不会损坏膜,并且由于 来自阴极中金属离子等而引起的污染很小。

当不进行这些改进时,难以使用迄今一直使用的阴极(该阴极在 其表面上具有大的凹陷和凸起,并且具有低的机械强度的催化层)。 为了实现新的方法,还必须研制一种即使在上述电解条件下也具有高 的性能和足够的稳定性的活性阴极。

在目前最普遍使用的使用活性阴极的电解食盐水溶液法中,阴极 被设置为与膜阴极侧的阳离子交换膜接触或者具有3mm或更小的间 隙。当水在催化层中反应从而形成氢氧化钠时,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 分别如下所示,其理论分解电压为2.19V。

2Cl-=Cl2+2e(1.36V)

2H2O+2e=2OH-+H2(-0.83V)

然而,当常规的活性阴极用于在高电流密度下运行时,其涉及下 列几个严重的问题:

(1)与电极劣化有关的是,基板(镍、铁和碳组分)部分溶解, 并且离开以移至阴极溶液、膜或阳极室,这引起产品质量的下降和电 解性能的劣化。

(2)过电压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能量效率的降 低。

(3)气泡在电解剂中的分布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引 起形成的氢氧化钠的浓度产生分布,使得阴极溶液的溶液电阻损失增 加。

(4)当工作条件变得恶劣时,构成槽的材料的杂质(例如硫和铁) 的洗脱量增加,从而污染电极。

另外,希望阴极设置为与离子交换膜紧密接触(零间隙),因为 这应当会使电压较低。然而,关注的是具有粗糙表面形状的阴极可能 使膜机械地破裂。因此,在零间隙条件下在高电流密度下使用常规的 阴极存在问题。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提出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的阴极,并且这种阴 极在性能方面是有前途的。然而,存在价格问题,并且其使用量应当 必须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催化层变薄,使得基板容易溶解和离开。 因此,也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JP-A-2000-277966公开了一种通过使用加入草酸的涂液来制备包 含钌和铈的阴极的方法。JP-A-2006-299395公开了一种制备包含钌、铈 和铌三种组分的阴极的方法。JP-A-2006-118022和JP-A-2006-118023 公开了一种制备包含铂和铁族元素的合金、铜或银的阴极的方法。

专利文献1:JP-A-2000-239882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培尔梅烈克电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培尔梅烈克电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87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