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固件更新功能的无线接入装置及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9544.3 | 申请日: | 2009-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4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桂逢;黄盈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9/445 | 分类号: | G06F9/445;G06F1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刘国伟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更新 功能 无线 接入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件更新方法及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固件更新功能的无线接入装置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各种计算机应用设备中,许多硬件的操作是由固件来管理硬件的各项资源,例如光盘驱动器、调制解调器等。固件可包含用于硬件正常操作时的各种信息,例如命令、程序或指令等,还可包含用于初始化硬件的元件所需的数据、参数或指令。固件通常存储于存储器中,例如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快闪存储器。有时候,系统会具有使用新的固件数据以对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进行更新的需求。举例来说,如果是系统供应者发行新版本的固件借以修正旧版本中的错误或是增加硬件新的功能,那么用户必须实施下载新的固件数据以对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进行更新的动作。
在常规方式中,当用户要进行固件更新操作时,需通过调制解调器以借助通信协议取得系统供应者存放固件更新数据的网络地址,再通过所述网络地址下载最新的固件数据。然而,采用上述方式更新固件时由于网络状态的不可预测性,很容易在下载数据时遗失数据包。再者,在进行固件更新操作时,如果发生网络装置断电或者用户不慎碰到网络线等异常情况,可能使得数据更新失败而造成系统无法开机的严重后果。此外,用户也可能因为不熟悉网络环境设定,例如不了解如何输入正确的网络地址或者网络掩码等参数,而无法从网络上加载更新的固件数据。
此外,现今嵌入式系统(Embedded System)的应用,例如个人数字助理(PDA)、手机和网络设备等也日益普遍。图1显示常规的嵌入式系统的示意性框图。嵌入式系统10包含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12、网络接口14、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volatile random access memory,VRAM)16和用来存储固件181的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onvolatile random access memory,NVRAM)18。嵌入式系统10可经由网络接口14连接到外部的网络19。当嵌入式系统10的固件181需要更新时,微控制器12可经由网络接口14下载位于网络19中的固件更新数据。为了避免对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18执行不完整的写入动作,微控制器12可先将固件更新数据下载到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16中,并等待完整的数据都到达时再放入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18中。一般来说,由于嵌入式系统是针对某一特定应用而设计的,因此通常只具有少量的存储器空间。然而系统在进行固件更新时会需要额外的存储器空间,因此微控制器12在进行存储器空间配置时容易造成系统不稳定而使得数据更新失败。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固件更新方法及其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具有固件更新功能的无线接入装置的一实施例包含存储器、连接接口、微控制器及网络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以存储固件。所述连接接口用以接收由所述无线接入装置外部输入的固件更新数据。所述微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连接接口的固件更新数据存储到所述存储器。所述网络接口连接到所述微控制器。
本发明的无线接入装置的固件更新方法的一实施例包含以下步骤:所述无线接入装置从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接收固件更新数据;产生图形化接口以通知用户是否接收所述固件更新数据;接收所述用户在所述图形化接口上所选择的更新项目设定;以及根据所述更新项目设定,在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中进行所述固件更新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显示常规的嵌入式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图2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接入装置;以及
图3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固件更新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雷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95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API管理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阅读处理方法和用户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