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解调恒幅多码双正交调制信号的改进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9749.1 | 申请日: | 2004-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4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洪大基;赵镇雄;姜声辰;金容诚;朱珉喆;金明珍;金盛必;洪仁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部品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辉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解调 恒幅多码双 正交 调制 信号 改进 方法 | ||
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其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0410096197.X,申请日为2004年12月1日,发明名称为“用于解调恒幅多码双正交调制信号的改进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恒幅双正交调制信号的解调,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解调方法,该方法使用调制信号的特性来提高接收性能。
背景技术
近来,由于扩频系统(SS)的抗干涉特性,使得扩频系统已经用作为重要无线局域网/个人局域网(LAN/PAN)的物理层。例如,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和IEEE 802.11b(无线LAN标准)分别采用了直接扩展(DS)方案和补码键控(CCK)方案。另外,作为无线PAN标准的IEEE 802.15.4使用正交调制,而超宽带(UWB)使用双正交调制。
在用于移动通信的码分多址(CDMA)方案中,主要使用通过正交码直接与数据相乘来实现扩频的直接扩频(direct sequence)(DS)/CDMA方案。然而,这种扩频系统的缺点在于,由于进行扩展而导致频谱浪费,所以该系统不适于高速数据传输。因此,已对用于提供高速数据传输的扩频系统进行了积极研究。在研究成果中,用于提供高速数据传输的最普遍的方案是使用多码信号。多码调制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扩频系统相比,可以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但是其缺点在于,需要昂贵的功率放大器,该功率放大器提供宽的线性区域以放大多电平信号(multi-levelsignal)。如果该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区域不能覆盖多电平信号的输出电平,则由于放大器的非线性,使得该功率放大器会对整个多码系统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使用具有狭窄线性区域的功率放大器,优选地, 多码信号具有恒幅特性。
对于解决在由于使用多码信号而提高调制信号的信号电平,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传输数据信道的数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方案,已经提出了以下方案:脉宽(PW)/CDMA方案(在韩国专利登记号293128中公开),多相(MP)/CDMA方案(在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1-8033中公开),以及被称为“选码(CS)/CDMA”的恒幅多码双正交调制(以下称为“CACB”)方案(在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1-0061738和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2-0020158中公开)。
PW/CDMA方案是一种对高于以特定值(电平限制)的数字加法器的输出码元(symbol)的电平进行限幅(clipping),仅将剩余的电平转换为脉宽,发送该脉宽并产生信号波形以始终具有二进制形式的方法。通过脉冲发生器将输出码元转换为具有根据一电平确定的宽度的脉冲信号。PW/CDMA的优点在于,将调制信号转换为二进制形式,但是其缺点在于,如果调制信号的经限幅电平的数量超过2,则调制信号的带宽与电平的数量成正比地增加。
MP/CDMA方案使用多元相移键控(MPSK)调制以使得能够以恒幅发送多电平信号。此时,在调制之前,将信号电平的数量限制为特定数量,以使信道噪声的影响最小。然而,当通过这种方式执行电平限制时,会破坏信号的正交性,导致性能降低。因此,该方法的问题在于,选码算法确实影响了误码率(BER),并且在由于多码之间的干扰和由限幅导致的损失而使待使用的码的数量增大的情况下(即,在实现了相当高的频谱效率的情况下),不能获得满意的BER性能。
上述多个方案中的CACB方案通过使用待传输的数据选择分配给多个块的多个正交码中的一个来对数据进行调制。由于如果信道数量增加,待存储的码的数量会大大增加,所以通过将多个码分为多个块来实现CACB系统。此时,由于对从各个块输出的正交码进行相加,所以调制信号也变为多电平信号。CACB系统表示下述系统,该系统通过对输入信息位流进行适当的编码,使输出码元的电平恒定,以解决该问题,从而无需电平限幅器。
参照附图简要说明以上CACB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部品研究院,未经电子部品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97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轴铰链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数据中继装置、通信装置及数据中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