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菊芋为原料的大宗饲料及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0865.5 | 申请日: | 200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3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杜昱光;朱豫;李曙光;曹海龙;白雪芳;赵静玫;岳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K1/14 | 分类号: | A23K1/1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周秀梅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菊芋 原料 大宗 饲料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绿色饲料产品,具体地说是一种以混合了菊粉酶的菊芋为原料的大宗饲料产品。适用于畜牧业、水产业和特殊养殖业的多种经济动物。
背景技术
菊芋(Helianthus tuberous L.)是菊科向日葵属植物。其地下块茎富含果聚糖——菊粉,占其鲜重的10~17%(w/w)。
菊粉酶能够降解菊芋中菊粉为果糖和低聚果糖,包括菊粉内切酶和菊粉外切酶。
许多体内外试验均证实,菊粉不能被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所消化。这主要是因为菊粉分子间主要以β-2,1糖苷键连接,而动物自身分泌的酶(如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只能切断α-1,4糖苷键,对其它糖苷键的分解能力较弱或不能分解。因此,菊粉类物质只能在加入菊粉酶后才可被动物利用。
菊粉酶在消化道中将菊粉降解为果糖和低聚果糖。果糖与葡萄糖一样,可被动物消化道吸收,作为动物营养成分,满足动物生长需要,而低聚果糖可以刺激大肠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繁殖,同时抑制梭菌、拟杆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挥发性脂肪酸。这些益生菌的增殖会帮助动物更好地消化饲料,也会提高饲料中蛋白和其它养分的利用率。
菊粉和菊粉酶的安全性已得到多方承认。天然提取的菊粉已被FDA批准进入美国市场,并且在日本、欧洲、美国和台湾等地被认为是食品和营养的增补剂,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菊芋为原料的大宗饲料及应用,是将菊芋块茎配以发酵制得的菊粉酶开发成为一种广泛适用于多种经济动物的绿色饲料。畜牧、水产领域的多种动物被饲喂该饲料后,都被证实有明显的生长促进作用或存活率上升现象。而且对目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产生有益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以菊芋为原料的大宗饲料,以干燥的菊芋块茎为主要原料,其中添加有菊芋块茎质量1%~5%的菊粉酶干粉。
所述干燥的菊芋块茎为加工成片状、粉状或颗粒状的菊芋块茎,将菊粉酶干粉加入后混合均匀制得所述的大宗饲料。
该饲料在动物消化器官内,菊芋在菊粉酶作用下分解为果糖、葡萄糖和低聚果糖。果糖可被动物消化道吸收,作为动物营养成分,满足动物生长需要;低聚果糖可以刺激动物肠道益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的增殖,促进消化系统内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合成及吸收利用,减低消化道pH值;果糖与动物体内病原菌竞争结合,可以减缓抗原的吸收,提高动物对抗原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目标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所述大宗饲料为用于饲养产肉类禽畜的饲料,包括鸡、鸭、鹅、牛、羊、猪或兔等;能有效促进该类经济动物的生长,提高产肉量和产肉品质。
所述大宗饲料为用于饲养产蛋禽类的饲料,包括鸡、鸭、鹅或鸽子等;能促进禽类采食,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高产蛋率和蛋中蛋白质含量。
所述大宗饲料为用于饲养产奶类动物的饲料,包括奶牛、羊或马等;有助于增进奶牛健康、提高日产奶量、改善乳品品质。
所述大宗饲料为用于饲养水产动物的饲料,包括鱼、虾、蟹或鳖类等,能够提高存活率,促进鱼虾生长,提高相对质量增长率;还能促进水产动物的脂类代谢,增强机体抗氧化力。其适度的甜味能改善饲料口味,对鱼类起诱食作用。
所述大宗饲料为用于饲养皮毛动物的饲料,如蓝狐、银狐或水貂等;有助于提高皮毛品质。
所述大宗饲料为用于饲养经济药用动物的饲料,如鹿、羊驼或狍等。
所述大宗饲料为用于饲养观赏和宠物类动物的饲料,如:观赏鱼或宠物狗等。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绿色天然,无毒无害无污染
2)配以菊粉酶,避免了菊粉本身在动物肠道内降解不完全的现象
3)原料菊芋成本低,种植容易,生物量(地下块茎)产量大,耐旱耐盐碱。
4)营养丰富,干菊芋块茎中不仅含有可被动物体利用的糖类物质,而且还含有粗蛋白14.2%、粗脂肪1.6%、粗纤维8.5%,消化能为3.21Mcal/kg,可替代乳清粉,玉米等。
附图说明
图1.在37℃,pH=6.8,1%加酶量的条件下,不同形状菊芋的水解程度。(a)片状,(b)颗粒状,(c)粉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08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