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硼泥粉煤灰制备玻璃陶瓷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1879.9 | 申请日: | 2009-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5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明;李艳红;马晶;凡涛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3C10/16 | 分类号: | C03C10/16;B09B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142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煤 制备 玻璃 陶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微晶玻璃的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 以硼泥粉煤灰制备玻璃陶瓷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硼矿资源比较丰富。全国14个省(区)有硼矿产出。探明储量的 矿区有63处,总保有储量4670万吨,居世界第5位。硼镁矿矿石与加 工品产量巨大。为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解决其副产品,如硼泥等 造成的环境污染、占用耕地等问题,研制开发硼镁相关的深加工产品和 科学利用其副产品的经济及社会意义都十分重大。我国学者在相应领域 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目前已有十几种以上硼泥为原料的高新技术 项目进入开发或产业化生产阶段,包括用作污水处理中的中和剂、提取 氧化镁、阻然用氢氧化镁、炼钢添加剂、塑料填充剂和建筑粘结剂等。 然而,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因此仍然是一项需要迫切解决问题。 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排出的工业废渣,全国每年排出的粉煤灰高达1.6亿 吨;但粉煤灰的利用率低,且利用量的发展极不平衡,除上海等少数地 区粉煤灰的利用率可达60%外,其余大多数地区的粉煤灰的利用率仅20 %~30%,堆放这些粉煤灰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而且粉煤灰随风飘入空气 中,随雨水进人河流,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微晶玻璃被誉为21世 纪最新建筑装饰材料,是高档天然石材的最佳更新换代产品。硼泥和粉 煤灰的成分与CaO-Mg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主要成分(SiO2、CaO、 MgO、Al2O3等)相适应。因此,把硼泥、粉煤灰作为制备玻璃陶瓷的主 要原料,是实现利用废料制作的性能优良、附加值高产品的有利途径, 对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化工行业的清洁化生产具有现实意义。表1列出 硼泥和粉煤灰的主要成分。
表1硼泥和粉煤灰的主要成分(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硼泥和粉煤灰制备 CaO-MgO-Al2O3-SiO2-F透明玻璃陶瓷的方法。该方法熔化温度低于 1350℃,采用氟化物作为助熔剂,ZrO2,TiO2作为晶核剂,可有效合理 地利用废弃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硼泥粉煤灰制备玻璃陶瓷的方法,该方法以硼泥和粉煤灰为原料, 制备CaO-MgO-Al2O3-SiO2-F系统玻璃陶瓷,配方中MgO质量百分含量 为5-20%,F质量百分含量为4-7%,该玻璃陶瓷经过热处理得到堇青石、 氟金云母主晶相;其制备过程为:将硼泥,粉煤灰,石灰石,硅石,萤 石,冰晶石加工成粒度为250目全通过,按化学成分计算出上述原料的 用量,称量后一起在球磨机中混合均匀,装入高铝坩埚中,送入硅碳棒 电炉中加热至1290℃,保温1小时,取出浇入盛水的容器中水淬,烘干 后分级以获得不同粒径分布的基础料;将上述基础料外加0.3%的晶核剂 (ZrO2/TiO2=2/1)采用同样工艺制备析晶料;将基础料和析晶料按设计 的粒度级配和比例进行混合,装入莫来石窑具,窑具和料用石棉纸隔开 ,再送入马弗炉中,升温至730℃保温2小时后,以20℃/分的升温速率 升至690℃保温30分钟,关掉电源后自然冷却到室温,样品打磨、抛光 后获得成品。
所述的硼泥粉煤灰制备玻璃陶瓷的方法,其配方中MgO由硼泥引入, F由AlF3、Na2SiF6或Na3AlF6中一种以上的形式引入。
所述的制备方法,其基础玻璃的熔化温度为1250-1350℃,晶化温度 为450-750℃。
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硼泥和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矿物原料、化工 原料作为辅料制备玻璃陶瓷,有效合理地利用废弃自然资源、减少环境 污染。控制晶核剂和热处理制度以获得主晶相,其制品在外观上达到天 然大理石效果,由于工艺简单、成本低,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图为玻璃陶瓷制备工艺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化工学院,未经沈阳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18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