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解卤代芳烃有机污染物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12581.X 申请日: 2009-07-16
公开(公告)号: CN101954166A 公开(公告)日: 2011-01-26
发明(设计)人: 陈吉平;樊芸;张海军;倪余文;卢宪波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2D3/00 分类号: A62D3/00;A62D3/34;B01J21/10;B01J21/04;B01J23/02;B01J23/78;B01J23/72;B01J37/03;B01J37/08;A62D101/28;A62D101/22
代理公司: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代理人: 马驰;周秀梅
地址: 116023 *** 国省代码: 辽宁;2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降解 芳烃 有机 污染物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卤代芳烃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具体地说是一种低温催化降解卤代芳烃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卤代芳香族化合物是化工、医药、制革、电子等行业广泛应用的化工原料、有机合成中间体和有机溶剂。卤代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很强的亲脂性,易在生物体内积累,是一类具于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和内分泌干扰毒性的环境污染物。具体来讲,氯代苯类具有一定的麻醉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对肝、肾等器官也有一定损害;而溴苯类化合物强烈刺激皮肤、黏膜,有腐蚀性;多氯联苯、二恶英等污染物还被列入环境荷尔蒙范畴,这类化合物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动物和人类肌体,导致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产生一系列生态效应,这些化合物的毒性一般随着卤素取代基的增多而增强。在众多卤代芳烃化合物中,有一些化合物不仅具有较高的毒性,并且在环境中还难以降解,持久性存在。

由于卤代芳香族化合物可以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长久的危害,所以设计卤代芳香族化合物的消减及降解的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其中的六氯苯、多氯联苯、二恶英尤为引人关注。由于这类物质具有高毒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难降解性,已被斯德哥尔摩公约列为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而此类环境污染物的治理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降解方法主要有:高温熔融法;超临界氧化法;光解法;生物降解法;低温热处理法。虽然高温熔融和超临界氧化法能够取得较好的降解效率,但是能耗高,对设备的要求较高,投资比较大,光解和生物降解法环境污染小,消耗低,但是降解速率低,降解不彻底,而低温热处理技术相对来说具有操作更简单,成本更的优点,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最有发展前景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之一。

目前,更多的研究学者通过添加催化剂来改善低温热处理技术的效果,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催化剂的选择多限于重金属和贵金属,催化剂的成本以及环境友好性限制了催化剂的应用,同时,在重金属同步固化、降低能耗和反应氛围选择等方面仍存在大量的科学与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铜和其金属氧化物是催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脱氯效果比较好的催化剂,但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且在温度控制上要求较高,因为铜和其金属氧化物在250-350℃可以促进二恶英的合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低温降解卤代芳烃的方法,其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能耗低、效率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所采用的催化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通过一次处理,在较低的温度下实现对卤代芳烃的催化降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开发出一种新型降解卤代芳烃的催化剂,所述催化剂的活性成分为尖晶石,其化学通式为AB2O4,A2+为Mg2+、Ni2+、Ba2+、Zn2+、Cu2+Ca2+和Fe2+中的一种或两种,B3+为Al3+或Fe3+

本发明将合成的水滑石类化合物经过焙烧以后得到含有尖晶石成分的复合金属氧化物,进一步研磨与含有卤代芳烃的污染物混合,或进一步加工成型置于含有卤代芳烃的环境中,经过低温加热,可实现催化降解。

所述水滑石类化合物优选镁铝水滑石和铜铝尖晶石,焙烧之后得到以镁铝或铜铝尖晶石为主要成分的催化剂,其化学通式分别为MgAl2O4、CuAl2O4

所述制备方法为将二价金属A与三价金属B的可溶盐按摩尔比为1∶2溶解,采用共沉淀法,合成水滑石类化合物,再经过过滤干燥,焙烧制得;所述的二价金属A的可溶盐为Mg2+、Ni2+、Ba2+、Zn2+、Cu2+、Ca2+或Fe2+的可溶盐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的三价金属B的可溶盐为Al3+或Fe3+的可溶盐。

所述水滑石类化合物焙烧温度为400℃-900℃,焙烧时间为1h-6h。

所述的二价金属A的可溶盐为二价金属硝酸盐,三价金属的可溶盐为三价金属硝酸盐,具体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25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