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520马力推土机的转向制动阀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12701.6 | 申请日: | 200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2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王舒;孙茂军;赵德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兴龙液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8 | 分类号: | B62D5/08;B60T15/08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安宝贵 |
地址: | 116200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520 马力 推土机 转向 制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滑动阀机构或阀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大马力推土机转向、制动控制阀。用于520马力推土机在行走过程中的左右转向和制动的液压控制。
背景技术
液力传动转向制动控制阀是当今先进推土机采用的核心装置之一。目前推土机液力传动用的转向制动阀基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手动换向阀以及液流分流阀组合而成的控制转向离合器和制动装置的转向阀、制动阀。另一种是由手动换向联动装置分别对转向和制动阀芯进行先转向后制动的控制,此种结构比第一种结构具有体积小的特点,但压力阀与转向制动阀分为两体安装在相邻的管路上,结构不紧凑。上述两种液力传动转向制动阀由于流量小、压力低均达不到520马力推土机转向和制动的要求,特别是缺少液压自锁刹车保护功能,不能利用阀自身的结构消除推土机在开机后可能出现的误行走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液力转向制动阀流量小(160L/min)、压力低(1.7Mpa)、结构分散和无自锁保护装置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组合结构式转向制动阀,旨在能有效控制大马力推土机转向速度、转弯半径和制动停机要求流量为246L/min,压力2.69Mpa的同时,还能增加其自锁阀功能,用液压方式来解决开机时容易出现的误行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520马力推土机的转向制动阀,其特征在于:该阀是由两个左右布置的转向阀,两个左右布置的制动阀和一个自锁阀集成的组合阀,所述的转向阀、制动阀和自锁阀集成于带有内部油路的阀体I中,阀体I通过螺栓I及密封垫片III与阀体II联接,同时通过螺栓II,板、密封垫片I及密封垫片II与阀体III联接;其中所述的阀体III上装有制动连杆机构和转向连杆机构,转向连杆机构通过其上的偏心块与转向阀的顶杆I自由连接;制动连杆机构则与制动阀的顶杆II自由连接;所述的阀体II上装有自锁连杆机构,与单向滑阀键连接;该组合阀通过螺栓III安装在推土机上;当推土机启动时,压力油P经自锁阀打开单向阀进入制动阀,经节流后进入制动离合器大腔,推动离合器右移使刹车带脱离行走轮,整机进入行走状态,此时,流经两转向阀的压力油P被阻断;当拉动转向阀换向时,压力油P经转向阀流入离合器大腔,推动离合器右移并使离合器脱离转动轴,实现左右旋转半径较大的转向;若需小半径原地转向时,继续拉动转向阀,使其偏心块与制动阀的顶杆II(9)接触,迫使压力油P经制动阀流入油箱,刹车带在左右制动离合器的压缩弹簧的作用下抱紧行走轮;若需停车时,拉动左右制动阀;停车后,转向阀和制动阀的手柄均回原位;此时,自锁阀换向,使制动离合器的油回油箱,整机处于刹车状态。
所述的转向阀集成于所述阀体I的阀腔I中,其内件包括顶杆I、滑阀I、弹簧I、阀芯I、复位弹簧I和活塞I,所述阀腔I的一端由阀塞封堵。
所述的制动阀集成于所述阀体I的阀腔II中,其内件包括顶杆II、滑阀II、弹簧II、阀芯II、活塞II和复位弹簧II,所述阀腔II的一端由阀塞封堵。
所述的自锁阀集成于所述阀体I与阀体II联接后形成的阀腔中,其内件包括自锁连杆机构、单向滑阀、复位弹簧III和单向阀芯,自锁连杆机构与阀体II之间密封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优点表现在:采用本发明的转向制动阀能使整机在具体操作中实现先转向后制动,转弯半径小,无压力冲击,转向轻便灵活,制动迅速可靠,完成转向和刹车的双重任务。用手动换向阀能实现刹车自锁,起动时手柄回原位才能开始行走,预防了由于车在行走档位时发动机点火后马上行走的不安全行驶因素。
附图说明
本发明有附图6幅,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液压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外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6是转向制动阀开启闭合压力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兴龙液压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兴龙液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27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