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入头链条防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2856.X | 申请日: | 200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4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许立;施志辉;朱乾敏;李茂成;王秀伦;宋淑娥;刘元伟;田小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19/22 | 分类号: | E21B19/2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曲永祚 |
地址: | 116028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入 链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述的注入头链条防抖装置涉及石油油田开采的一种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石油油田开采工作中使用的连续油管作业机集气、液、电一体化,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用于运送并起下连续油管。连续油管作业机工作时,连续油管在卷筒上一次次地缠绕、伸直,通过注入头下入井中的生产油管或套管内,完成修井及其他作业。注入头是由两台同步可正反运转的液压马达驱动链条,以带动夹块夹持连续油管上下移动。液压马达为低速大扭矩径向柱塞马达,带有刹车保护装置。链条与夹块连接在一起以适应油管的外径。注入头由液压缸通过压块压紧滚轮以产生起下油管所产生的摩擦力。另外装有胀紧油缸用来胀紧链条。注入头上部安装有油管导向架,其作用是将缠绕在卷筒上的连续油管引入注入头驱动链条内,使油管顺利下到油井或从油井中把油管提升出来。由于油管在下到油井或从油井中把油管提升出来的过程要求速度很快,使得链条抖动严重,以往油田使用的注入头上链条的防抖主要是通过横向胀紧油缸和横向夹紧油缸共同作用使链条绷紧,使注入头的宽度增加,在作业车上占用很大面积,同时成本高、重量大。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注入头链条防抖装置,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注入头链条防抖装置,从而解决以往横向胀紧油缸和横向夹紧油缸共同作用使链条绷紧,因而造成注入头的宽度增加,在作业车上占用很大面积,同时成本高、重量大等问题。本发明所述的注入头链条防抖装置,注入头是由上链轮、油马达、浮动夹头、夹紧缸、链条、同步齿轮、夹块、链条胀紧油缸、下链轮、油管和大板所组成。所述的链条的外环内侧安装了链条防抖滚轮,链条防抖滚轮固定在两个大板之间。所述的链条胀紧油缸由原来对链条横向胀紧改成竖向胀紧,安装在下链轮的上部,顶住下链轮,使链条胀紧,链条防抖滚轮与链条紧密接触,防止链条抖动。
本发明所述的链条防抖滚轮是由轴、左轴套、轴承、轴承隔套、轴承套、右轴套、调整环、垫圈、螺母所组成。轴一端卡住左侧大板,左轴套穿入轴紧靠左侧大板,两个轴承镶嵌在轴承套,中间靠轴承隔套挡住,轴承的左端通过左轴套挡住,右端通过右轴套挡住,右轴套与调整环接触,调整环紧靠右侧大板,轴的另一端通过垫圈和螺母使其紧固在右侧大板上。本发明所述的链条防抖滚轮每个链条安装2-3个。
本发明所述的注入头链条防抖装置,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注入头链条胀紧时,动力油缸数量多,在整车上占用面积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注入头链条防抖无动力滚轮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注入头工作时,上链轮由油马达带动旋转,带动链条转动,由于链条胀紧油缸向下顶住下链轮,从而使得链条胀紧,安装在链条外环内侧的链条防抖滚轮逼住链条,对链条产生横向力,阻挡链条抖动。链条防抖滚轮无需动力,采用滚动摩擦形式,减少与链条之间的摩擦,使链条上夹块夹持油管平稳进入井内。
本发明所述的注入头链条防抖装置,由于采用了链条胀紧油缸由原来的对链条横向胀紧改成竖向胀紧,安装在下链轮的上部,顶住下链轮,使链条胀紧,链条防抖滚轮与链条紧密接触,防止链条抖动的措施,不但使链轮胀紧程度好,而且使链条安装横向尺寸大大减少。
本发明具有结构新颖、构造简单、占用面积小、经济实用等优点,其大批量投入市场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共有两幅附图,其中:
图1是链条防抖滚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防抖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轴 2、左轴套 3、轴承 4、轴承隔套 5、轴承套 6、右轴套 7、调整环 8、垫圈 9、螺母 10、大板 11、上链轮 12、油马达13、浮动夹头 14、夹紧缸 15、链条 16、同步齿轮 17、夹块 18、防链条抖动滚轮 19、链条胀紧油缸 20、下链轮 21、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如附图1所示,所述的链条防抖滚轮18是由轴1、左轴套2、轴承3、轴承隔套4、轴承套5、右轴套6、调整环7、垫圈8、螺母9所组成;轴1一端卡住左侧大板10,左轴套2穿入轴1紧靠左侧大板10,两个轴承3镶嵌在轴承套5,中间靠轴承隔套4挡住,轴承3的左端通过左轴套2挡住,右端通过右轴套6挡住,右轴套6与调整环7接触,调整环7紧靠右侧大板10,轴1的另一端通过垫圈8和螺母9使其紧固在右侧大板1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28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