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打火装置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3109.8 | 申请日: | 200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5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春龙 |
主分类号: | F23Q3/00 | 分类号: | F23Q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179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打火 装置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电子打火装置电路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社会上所使用的打火装置一般都是摩擦点火式和撞击点火式两种,摩擦式点火装置存在着使用不便,需要更换火石等问题;撞击式点火装置存在着机械结构复杂,容易损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使打火装置失效而不能起到点火作用,导致气体燃料不能燃烧,浪费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可靠点火的电子打火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包括电池、开关、电阻、三极管、二极管、晶闸管、电容、继电器、变压器及发光二极管,其结构要点电池的正极通过开关分别同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电容的正极、第五电容的正极、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九二极管的负极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及第十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电池的负极分别同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八二极管的正极、继电器的负输入端、继电器的负输出端、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十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七电容的负极及地相连;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同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及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同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及第一变压器的正输入端相连;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同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同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及第二电容的正极相连,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同第一电容的负极及地相连,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同第十电阻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同第三电容的正极相连,第三电容的负极分别同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二电容的负极及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接地;第五电容的负极同第六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同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及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相连,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同第十电阻的另一端相连;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分别同第七二极管的负极及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相连,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同第七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同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第八二极管的负极、第八三级管的集电极及继电器的正输入端相连,第八三极管的基极同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相连,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同继电器的正输入端相连;第九三极管的基极同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十三极管的发射极同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十三极管的基极分别同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第九二极管的正极及第六电容的正极相连,第六电容的负极接地;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同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及第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十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同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第十二极管的正极及第七电容的正极相连;第一变压器的负输入端分别同第五电阻的一端及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同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七电阻的一端、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晶闸管的阴极、第八电阻的一端、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地、第二变压器的负输入端及第二变压器的负输出端相连;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及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同第一变压器的负输出端及第六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一变压器的正输出端同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同晶闸管的阳极、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及第四电容的正极相连,第四电容的负极分别同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及第二变压器的正输入端相连,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同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及晶闸管的控制极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由于本发明由电池、开关、电阻、三极管、二极管、晶闸管、电容、继电器、变压器及发光二极管组成,所以全部使用的是电子产品,采用电子脉冲进行电子打火,点火效率高,实现了可靠点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括电池DC、开关K、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三极管Q1、Q2、Q3、Q4、Q5、Q6、Q7、Q8、Q9、Q10、Q11、Q12、二极管D1、D2、D3、D4、D5、D6、D7、D8、D9、D10、晶闸管DG、电容C1、C2、C3、C4、C5、C6、C7、继电器J1、变压器B1、B2及发光二极管LED,电池DC的正极通过开关K分别同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电容C1的正极、第五电容C5的正极、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第八三极管Q8的发射极、第九三极管Q9的发射极、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及第十二极管D10的负极相连;电池DC的负极分别同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继电器J1的负输入端、继电器J1的负输出端、第十一三极管Q11的发射极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发射极、第七电容C7的负极及地相连;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同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及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同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及第一变压器B1的正输入端相连;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同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同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及第二电容C2的正极相连,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同第一电容C1的负极及地相连,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同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同第三电容C3的正极相连,第三电容C3的负极分别同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二电容C2的负极及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第五电容C5的负极同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分别同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及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同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同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及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同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相连,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分别同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第八三级管Q8的集电极及继电器J1的正输入端相连,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同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相连,第九三极管Q9的集电极同继电器J1的正输入端相连;第九三极管Q9的基极同第十三极管Q10的集电极相连,第十三极管Q10的发射极同第十一三极管Q11的集电极相连,第十三极管Q10的基极分别同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及第六电容C6的正极相连,第六电容C6的负极接地;第十一三极管Q11的基极分别同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及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相连,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基极分别同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第十二极管D10的正极及第七电容C7的正极相连;第一变压器B1的负输入端分别同第五电阻R5的一端及第九电阻R9的一端相连,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同发光二极管LED的正极相连,发光二极管LED的负极分别同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晶闸管DG的阴极、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地、第二变压器B2的负输入端及第二变压器B2的负输出端相连;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及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同第一变压器B1的负输出端及第六电阻R6的一端相连,第一变压器B1的正输出端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同晶闸管DG的阳极、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及第四电容C4的正极相连,第四电容C4的负极分别同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及第二变压器B2的正输入端相连,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同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及晶闸管DG的控制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春龙,未经李春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31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制锆电极的液压机
- 下一篇:异型边线条表面UV紫外光固化油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