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复原的便携式围棋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3676.3 | 申请日: | 200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4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戴一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一畅 |
主分类号: | A63F3/02 | 分类号: | A63F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1041山东省潍坊市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复原 便携式 围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娱乐用的棋具,尤其是一种自动复原的便携式围棋。
背景技术
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传统的围棋由纸质画有正方形格子图案的棋盘和若干黑白两色的棋子构成,对弈的双方各执一色棋子放在棋盘上任何一处的格子交叉线处,最后以占位多者为胜。但这种围棋的棋子数量众多,通常都用专用的罐子装棋子,体积比较大,携带不便,也容易丢失棋子。为了解决围棋的携带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88205879.7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围棋”,它是将球形的棋子安装在棋盘的转轴上,并在棋子的三个面分别标注白子、黑子和空子,这样将棋子、棋盘、棋盘盒统一在一个棋盘上,达到便于携带的目的。但该技术方案在解决了围棋携带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该围棋在对弈之前需要将棋子统一复位到空子的位置,由于没有设置复位机构,对棋子的复位成为一项烦琐的工作,大大削减了对弈的乐趣。另外,名为“便携式围棋”的中国专利95240387.0,同样也是将球形的棋子安装在棋盘的转轴上,但另外又设置了一个椭圆形截面的操纵棍,通过操纵棍将棋子统一复位,该技术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棋子的复位,但操作比较复杂,需要借助额外的工具来完成,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再者,上述两种技术方案的棋子都可以在三个面之间任意转换,容易产生误操作,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我们在下围棋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将空子转换成黑子或者白子即可,黑白子互换的时候最好有特别的提示,引起对方的注意,这样才能保持公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用方便、自动复原的便携式围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自动复原的便携式围棋包括棋盘和棋子,其特征在于:在棋盘的每一个棋位上均带有下凹的棋孔,棋孔中通过转轴安装有棋子,棋子为三面柱状结构,三面柱状结构的三个侧面上分别设置围棋的空棋位、白棋子和黑棋子,该三面柱状结构的轴心处带有截面为三角形的轴孔,轴孔中插装转轴,轴孔截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位于三面柱状结构的空棋位、白棋子和黑棋子的垂直正下方,在三面柱状结构的白棋子和黑棋子夹角处设置有配重体。
转轴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者与轴孔的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在轴孔的内腔中、空棋位正下方的垂线处设置有隔板。
采用上述结构以后,该围棋集棋子、棋盘、棋盘盒为一体,便于携带,不会丢失棋子。同时,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就可以将棋子统一复位到空子,操作简单,容易被人接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棋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棋子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棋子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棋子与棋盘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棋子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棋子的剖视图;
图8是棋子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所述的自动复原的便携式围棋,如图8所示,包括棋盘1和棋子2。如图5所示,在棋盘1的每一个棋位上均带有下凹的棋孔,棋孔中通过转轴3安装有棋子2。
棋子2为三面柱状结构,三面柱状结构的三个侧面上分别设置围棋的空棋位6、白棋子7和黑棋子8。空棋位6的表面带有如普通围棋棋盘上的十字交叉线,代表此处是没有棋子的空位;白棋子7的表面带有圆形的白色凸起,代表围棋的白棋子;黑棋子8的表面带有圆形的黑色凸起,代表围棋的黑棋子。如图1、图2所示,该三面柱状结构的轴心处带有截面为三角形的轴孔4,轴孔4中插装转轴3,轴孔4截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位于三面柱状结构的空棋位6、白棋子7和黑棋子8的垂直正下方,在三面柱状结构的白棋子和黑棋子夹角处设置有配重体5。
转轴3的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与轴孔4的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如图3、图6、图7所示,为了使棋子位于每一位置的时候保持相对的稳定,避免误动,还可以在轴孔4的三个顶点处设置与转轴3的外径相适应的凹槽,这样,当棋子翻转位置以后,转轴3进入相应的凹槽中,不会轻易滑脱,可以保持状态的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一畅,未经戴一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36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注塑产品模内印刷的成型方法
- 下一篇:汽车全车消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