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浆快烧节能锅灶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5976.5 | 申请日: | 2009-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7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孙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青 |
主分类号: | F22B1/00 | 分类号: | F22B1/00;A23L1/20;A23C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7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浆快烧 节能 锅灶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烧煮豆汁等水浆工艺的锅灶组合体。
背景技术
目前,豆制品等行业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中小规模的专业加工户,水浆加热工艺仍普遍采用传统的土灶加大口铁锅方式,能源利用率相当低,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传统大口铁锅因习惯厚度较薄以致使用期限较短形成较高的消耗费用,火力猛时又容易锅底浆料焦糊;或采用缺失铁锅加工独特的焦香口味特点,且通常属于私自违章改造、违反安全监管要求的小锅炉,以压力蒸汽方式加工,因热量传输及散发损耗而实际热利用效率并不高;市场上也有采用电、油、燃气等高效加热方式的高端系统设备,但因投资及使用成本过高而不为普通中小规模生产专业户所能普遍接受。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豆制品等行业现在仍普遍采用的各种中小型烧浆设备的热利用效率低、加工效率慢及传统大口铁锅存在多项短处等诸多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锅、灶融于一体适用于水浆烧煮等用途的高效节能耐用锅灶,该锅灶适用于杂柴、煤炭等低成本燃料,灶体采用夹水层集热设计,采用底部带有出料孔自流设计的U型加厚槽锅,通过强化灶膛及烟道系统空间延伸作大面积集热设计提高集热效率,灶膛燃烧产生的热量部分被槽锅锅体直接吸收,其余大部分被夹水层、集热水管等部位吸收转化成蒸汽,通过导汽管导回利用。此锅灶不仅节能耐用,有效提高了加工效率,而且还保持了铁锅加工的传统口味特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灶膛(11)周围胆壁(10)采用夹水层(7)集热结构;灶膛(11)上方为厚度适宜的槽锅(3),槽锅(3)底部设有出料口(5),用于水浆自流出料,分火管(4)穿过夹水层(7)将灶膛(11)上部与烟道(8)空间相连通,作大空间延伸设计的烟道(8)位于夹水层(7)部分拓展区域中间,夹水层(7)顶部连通导汽管(2),夹水层(2)等集热部位的水体收集槽锅(3)吸收后的热量产生蒸汽,通过导汽管(2)导入槽锅(3)用于水浆同时加热,及导向它处作浆料预热等生产用途以充分利用热量;灶体外有加水口、排水口及水位显示装置。
为增加实际使用方便及集热效果,槽锅(3)宜采用U型弧底结构。
为简化结构,槽锅(3)锅体与夹水层(7)相邻部分区域宜采用融合一体的简化结构。
为降低灶膛(11)燃烧供热时经过槽锅(3)底部时过高的火力强度,槽锅下的灶膛(11)内宜分布有连通夹水层(7)水体的水管(6)。
为进一步提高集热效率,作大空间延伸设计的烟道(8)内宜分布有集热水管(15)与夹水层(7)水体相连通
为减少炉体热量无效散发损耗,灶体外壳宜有保温层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燃烧及集热系统的创造性设计,实现了节能高效,在保持了铁锅加工口味特点的同时又克服了传统大口铁锅的诸多短处,以创造性的槽锅设计实现了厚实耐用及出料自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水浆快烧节能锅灶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水浆快烧节能锅灶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烟道口,2.导汽管,3.槽锅,4.分火管,5.出料口,6.水管,7.夹水层,8.烟道,9.炉口,10.胆壁,11.灶膛,12.灰渣室,13.灰渣室门,14.烟道出灰口,15.集热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灶膛(11)周围胆壁(10)为夹水层(7)集热结构;灶膛(11)上方为槽锅(3),槽锅(3)锅体与夹水层(7)相邻部分区域采用融合一体的简化结构;槽锅(3)底部为U型弧底结构并设有出料口(5),槽锅(3)下的灶膛(11)中分布有连通夹水层(7)水体的水管(6);灶膛(11)底下为灰渣室(12);分火管(4)于灶膛(11)顶部槽锅(3)外位置,穿过夹水层(7)与烟道(8)空间相连通;作大空间延伸设计的烟道(8)位于夹水层(7)部分拓展区域中间,烟道(8)内设有多层集热水管(15)与夹水层(7)水体相连通,烟道(8)顶部连通烟道口(1);夹水层(7)顶部有导汽管(2),导入槽锅(3)内;锅灶外壳设有保温层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青,未经孙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59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