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永磁电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7085.3 | 申请日: | 2009-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8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陈跃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跃明 |
主分类号: | H02K9/19 | 分类号: | H02K9/19;H02K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2000 海南省***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机,特别涉及一种永磁电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永磁电机的高温退磁问题,是阻碍永磁电机发展和应用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大功率、大扭矩的永磁电机,电机的冷却效果直接影响到电机的性能,具有良好冷却效果的电机,能减小电机的外形体积,提高工作效力,保证永磁电机不退磁,延长电机使用寿命,并使电机运行在最佳的工作状态。目前电机常用的两种冷却方式为:风冷和水冷。风冷方式最为传统。所谓的风冷方式是指:电机靠装在电机上的风叶吹风把电机的热量带走,这种冷却方式无法满足瞬间过载和大功率、大扭矩永电机的冷却要求,使永磁电机运行在高于退磁的温度以上,造成永磁电机提前报废。所谓的水冷方式是指:水冷式电机外壳为夹层结构,在夹层内设置有螺旋水道,在电机外壳上设置有与夹层内腔相通的进、出水管口在进水管内通入冷却水,冷却水在螺旋水道内流动,将电机产生的热量带走,虽然水冷式电机冷却效果要比风冷电机效果好一些,但供电机冷却循环水系统不能无限放大来保证永磁电机的冷却要求,特别是安装在流动设施如:电动汽车上的永磁电机。由于永磁电机特别是大功率、大扭矩的水磁电机,当永磁电机运行外表温度达到45-60度时,永磁电机运行内部温已经超过了100度,而永磁电机的永磁体80度开始退磁,而目前的这两种冷却方式都无法完全保证永磁电机内部工作时始终运行在65度以下,无法确保永磁电机安全高效地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不易退磁,使用寿命长并能高效运行的永磁电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永磁电机,包括电机主体,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在电机外壳上设置一用圆柱形铜管制成的热管,热管的一端扦装在永磁电机外壳内,另一端外部设有螺旋鳞片,圆弧过渡于电机外壳的外部,所述的热管包含管壳、吸液芯及用于密封管壳的端盖,吸液芯紧贴在管壳的内壁上,端盖位于管壳的两端。
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在永磁电机的电机散热槽上安装一个用圆柱形铜管制成的热管,热管里充有热传递的介质,可将永磁电机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迅速散走,变成气体,使永磁电机的运行温度逐渐下降,从而实现将永磁电机的运行温度控制在最佳的运行温度下,达到延长永磁电机的退磁时间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热管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参见图1及图2,永磁电机,包括电机主体,电机外壳1,在电机外壳1上设置一用圆柱形铜管制成的热管2,热管的一端扦装在永磁电机外壳1内,另一端外部设有螺旋鳞片3,圆弧过渡于电机外壳1的外部,所述的热管2包含管壳4、吸液芯5及用于密封管壳的端盖6,吸液芯5紧贴在管壳4的内壁上,端盖6位于管壳4的两端。
工作时,管壳4内抽成1.3×10-1Pa-10-4的负压后充以适量的热传递媒介,如纯净水,使紧贴管内壁的吸液芯5毛细多孔材料中充满液体后加以密封。由于热管2是一种导热性能极高的被动传热元件,它本身的热传递效率比同样材质的纯铜高出几百倍到数千倍。当永磁机产生的热加热了位于电机外壳内的那端热管,此段的热管迅速形成蒸发段,蒸发段蒸汽的温度和压力都稍稍高于热管的其它部分,因此,热管内产生了压力差,促使蒸汽流向电机圆弧过渡于电机外壳外部的那端热管,此段热管相当于冷却段,当蒸汽在此段的热管壁上冷凝的时候,蒸汽放出汽化潜热凝聚成液体,热量通过其上螺旋鳞片3迅速散到空气中,从而实现对永磁电机的散热降温,液化的液体则再沿多孔材料吸液芯5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不已,热量由热管的 端传至另一端,散热降温确保永磁电机运行在远低于永磁体退磁的温度以下。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跃明,未经陈跃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70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填表一体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三聚氰胺浸渍纸覆面纤维板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