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浅海底播增养殖的多层组合式海珍礁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17421.4 | 申请日: | 200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7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许强;杨红生;刘保忠;张立斌;刘鹰;于宗赫;邢坤;刘青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26607***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浅海 底播增 养殖 多层 组合式 海珍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宜进行鲍、海参等海珍品增养殖的人工礁体,具体为一种适用于浅海底播增养殖的多层组合式海珍礁。
背景技术:
海参、鲍是我国浅海海珍品底播增养殖的重要种类。根据海参、鲍的生活习性,浅海底播增养殖区除选择自然分布的岩礁海域外,多通过在沙泥质海底投放乱石从而建立养殖区。投石法尽管操作简便,但其缺点是专用性不强,且空间利用率低,为养殖生物提供的栖息空间较有限;投放的石块供大型藻类生长的表面积较小,较难满足增养殖海珍品的饵料需求;乱石间缝隙狭小且十分不规则,妨碍了对增养殖海参、鲍的高效采收。同时,目前已研发的海参或鲍的增养殖礁体种类较少,且大多仅适用于池塘养殖环境,缺乏适用于浅海开放海域、抗流能力强的专用海珍品增养殖礁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投石法的缺点,解决浅海海参、鲍专用底播增养殖设施缺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浅海底播增养殖的多层组合式海珍礁,该设施可大大增加增养殖海参、鲍的栖息空间,并为大型藻类提供宽阔的生长面,从而为海参、鲍提供充足的饵料供应。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浅海底播增养殖的多层组合式海珍礁,该礁体包括一对立柱和至少两块板,所述板分层套装于立柱。
所述的多层组合式海珍礁,每层板上开有长方形孔,每层板通过长方形孔与立柱套装,立柱宽度由下到上分层变窄,形成台阶,使立柱分层与所述板的长方形孔卡接。
所述的多层组合式海珍礁,每个立柱顶部加装吊装拉环。
所述的多层组合式海珍礁,海珍礁的礁体为组合结构或一次浇注成形,每层板为方形、圆形或其他形状,礁体制作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或其他坚固且抗海水腐蚀的材料。
所述的多层组合式海珍礁,礁体可以为三层组合式海珍礁,三层组合式海珍礁为三块不同尺寸的水泥板、两个水泥立柱组装而成,每个立柱两侧设有三组台阶,三块水泥板分三层由下到上分别套装于两个水泥立柱,每层水泥板置于水泥立柱的一组台阶上。每层水泥板上留两个长方形孔,水泥立柱宽度由下到上分三段变窄,三层水泥板从下到上尺寸逐渐变小。
所述的三层组合式海珍礁,三块水泥板宽度均为120cm,厚度8cm;下层水泥板长度为150cm,中层水泥板长度为120cm,上层水泥板长度为90cm,三层水泥板间距均为10cm。
所述的三层组合式海珍礁,每层水泥板上两个长方形孔尺寸从上到下分别为5×80cm、11×80cm和17×80cm。
所述的三层组合式海珍礁,水泥立柱的高度为64cm,长80cm,宽度由下到上分别为23cm、17cm、11cm和5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礁体结构创新性地由平面转为立体,大大增加了增养殖生物聚集栖息空间,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两层水泥板之间具有高度适中、面积较大的半封闭空间,有利于养殖生物的隐蔽和躲避敌害。
2.本发明中多层板从下到上尺寸逐渐变小,均能提供宽阔的向光面接受阳光照射,有利于较大面积的大型藻类及底栖微藻的附着生长。
3.本发明中多层板间距规则,借助于简单工具(鲍用平铲、海参用弯曲的木棒等)可轻松实现增养殖生物的高效采收。
4.本发明在特定海区进行规模沉放构成礁群,能显著改变底层水流,促进上升流产生及底质营养盐的再悬浮,改善底层水营养盐状况,促进大型藻类及微藻的生长,提高投放海域的底部初级生产力。
5.本发明礁体规模沉放形成礁群,附着上各种藻类后可形成人工藻床,礁体内部间隙可为各种小型鱼类提供隐蔽所,具有很好的集鱼效果,有利于当地渔业资源恢复。
附图说明:
图1(a)-(b)为三层组合式浅海海珍品底播增殖礁(即海珍礁)的设计图。其中,图1(a)为立体图;图1(b)为图1(a)中水泥立柱的立体图。
图中,1、水泥板;2立柱;3吊装拉环;4台阶;5孔。
图2为三层组合式浅海海珍品底播增殖礁的实物图。
图3(a)-(d)为三层组合式浅海海珍品底播增殖礁的增殖效果图。其中,图3(a)-(b)为藻类增殖效果图;图3(c)-(d)为刺参增殖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74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家用小型助便器
- 下一篇:一种理疗保健电磁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