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细立方相钛酸钡粉体的四方相转变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17693.4 | 申请日: | 2009-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3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曦;张兵;宋锡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626 | 分类号: | C04B35/626;C04B35/468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永丽 |
地址: | 257091山东省东营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方 钛酸钡 四方 转变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钛酸钡粉体的四方相转变工艺,属于电子陶瓷粉体材料制备 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立方相超细钛酸钡粉体的四方相转变工艺。
技术背景
钛酸钡(BaTiO3)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电子陶瓷材料,是制造多层陶瓷电容器 (MLCC)的主要原材料之一。随着MLCC向微型化、大容量等方向发展,需要进一 步在工艺技术上实现介质层的薄层化和叠层的多层化,而高纯、粒径小且均匀的 四方相BT粉体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用来生产钛酸钡粉体的方法主要有固相合成法和湿化学法(水热法、 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等)。其中湿化学法合成的钛酸钡粉体粒径均匀、分散性 好,更适于制造MLCC。但液相法合成的钛酸钡粉体产品一般在室温下呈立方相 的亚稳态,在用于制造MLCC之前需进行四方相转变,即需在至少800℃以上高 温煅烧进行四方相转变。该相变过程必然伴随粉体的晶粒生长和严重的团聚,使 粉体的粒径均匀性和分散性变差,从而降低了湿化学法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方相超细钛酸钡粉体的四方相转变工艺,在保证 超细立方相钛酸钡粉体的粒径大小、粒径均匀性和分散性不发生显著变化的前提 下,使其发生立方相到四方相转变的一种处理方法,从而获得高纯、单分散、粒 径均匀的高质量四方相钛酸钡粉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超细立方相钛酸钡粉体的四方相转变工艺,生产方法为:
(1)将室温下处于亚稳态的立方相超细钛酸钡粉体,在不导致粒径明显长 大的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条件下,进行煅烧处理;
(2)将煅烧处理后的钛酸钡粉体与复配溶剂混合,经搅拌混合均匀后的浆 料在密闭微波高压反应釜中反应;
(3)将处理后的粉体经纯水洗涤、干燥,即可得到高质量四方相钛酸钡粉 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
步骤(1)中煅烧的温度为400-900℃,优选600-800℃,煅烧时间为0.5-10h, 优选2-5h。
步骤(2)中使用的复配溶剂是有机胺和有机醇的混合溶剂,有机胺的质量 百分比≥50%,优选70-95%。复配溶剂与钛酸钡混合成的浆料中,钛酸钡的质量 百分比为1.0-50.0%,优选2-30%,反应温度为100-300℃,优选160-220℃,处 理时间为3-24h,优选6-12h,填充度为40-90%,优选60-8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立方相钛酸钡粉体的四方相转变工艺,不仅可以 使超细立方相钛酸钡粉体发生四方相转变,而且可以避免传统煅烧热处理相变工 艺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晶粒长大和严重的团聚现象,获得高质量的四方相钛酸钡粉 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S1-1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S1-2扫描电镜照片。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S1-3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S1-1的X射线衍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S1-2的X射线衍射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S1-3的X射线衍射图。
图7是本发明实例1样品S1-1、S1-2和S1-3的X射线衍射图在2θ=45° 附近的局部放大对比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样品S2-2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样品S2-2的X射线衍射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样品S3-2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样品S3-2的X射线衍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超细立方相钛酸钡粉体的四方相转变工艺,按以下方法实 现:
(1)将室温下处于亚稳态的立方相超细钛酸钡粉体,经400-900℃(优选 600-800℃)煅烧处理0.5-10h(优选2-5h),可以防止超细立方相钛酸钡粉体在 溶剂热处理时钡钛摩尔比发生明显变化,变化范围仅为±0.002,不导致粒径明 显长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国瓷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国瓷功能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76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