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凝露冰箱及防凝露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7819.8 | 申请日: | 2009-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8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郑健;王宁;李成林;张奎;孙桂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11/02 | 分类号: | F25D11/02;F25D29/00;F25D21/04;G05B19/048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杨秉利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凝露 冰箱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凝露冰箱及防凝露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密封梁及分隔梁中的加热丝是由机电式继电器控制,其防凝露的工作方式主要是时间控制,例如加热丝开50分钟停10分钟,比较固定化。在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湿度的情况下,有时加热的温度不够,进而导致所述密封梁或分隔梁低于露点温度导致凝露现象。
因此,为实现防凝露的目的,只有按照最不利条件设置加热丝开停比。即,将环境温度和湿度都设置为较高的情况,这样一来所述密封梁及分隔梁的加热温度就会较高。当与实际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差距较大时,会大大提高能耗。
另一方面,由于继电器本身的开关频率的较低的限制,其所控制的加热丝的开停频率也较低。当梁体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加热丝工作,由于继电器机械触点响应慢,往往是加热丝停止工作之前梁体温度已经高于露点温度,因此必然造成能耗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低能耗的防凝露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冰箱防凝露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冰箱的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密封梁和/或分隔梁的温度是否到达第一设定温度,若是,则控制器通过无触点开关器件控制设置于所述密封梁和/或分隔梁的加热器件工作。
其中,所述控制器还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密封梁和/或分隔梁的温度是否到达第二设定温度,若是,则控制器通过无触点开关器件控制设置于所述密封梁和/或分隔梁的加热器件停止工作。
其中,通过实时监测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得到所述第一设定温度。
相应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一种防凝露冰箱,包括:
设有若干间室以容纳冷藏/冻物品的箱体;
用以可选择的封闭所述若干间室的门体;
设置于所述门体上以密封对应间室的密封梁和/或设置于间室之间以分隔间室的分隔梁;
设置于所述箱体内以对所述若干间室进行制冷的制冷系统;
控制所述制冷系统对所述若干间室进行制冷的控制系统;
其中,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密封梁和/或分隔梁以对其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件;
设置于所述密封梁和/或分隔梁以检测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和无触点开关器件;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监测下通过所述无触点开关器件控制所述加热器件的起停以使所述密封梁和/或分隔梁的温度始终处于第一设定温度以上。
其中,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与外部空间连通以检测环境湿度的湿度传感器;
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与外部空间连通以检测环境温度的环温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湿度传感器和所述环温传感器检测的数据实时确定所述第一设定温度。
另外,所述门体通过由铰链盒容置的铰链铰接于所述箱体;而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铰链盒内。
其中,所述铰链盒对应所述湿度传感器位置处设置孔/缝隙。
优选的,所述湿度传感器的感应面背对所述孔/缝隙。
可选的,所述无触点开关器件为可控硅、三极管或高速开关芯片。
另外,
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达到所述第一温度时,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无触点开关器件控制所述加热器件开始工作;
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达到所述第二温度时,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无触点开关器件控制所述加热器件停止工作。
本发明由于通过无触点开关器件对所述加热器件进行控制,因而会使得控制速度更快,从而温度的波动较小,降低了能耗。
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检测密封梁及分隔梁的温度的方法来对其温度进行控制,加之根据当前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实时确定第一设定温度,因而使得加热操作的控制更加准确,降低了能耗,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按照最不利的情况设置固定的开停时间比的方法所带来的高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防凝露冰箱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基于图1所示实施例的防凝露工作流程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控制及制冷部分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与图1所示实施例方案中温度控制的曲线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78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