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供电线路断线故障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8089.3 | 申请日: | 2009-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鹭;王祥瑞;宋仁杰;高山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中瑞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3/253 | 分类号: | H02H3/253;H02H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山东省淄博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电 线路 断线 故障 保护装置 | ||
1、一种供电线路断线故障保护装置,包括稳压电路、三相电压取样电路、三相电压比较电路、信号叠加电路和分相脉冲输出电路,其中稳压电路提供工作电源,三相电压取样电路的输出端接三相电压比较电路,三相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经信号叠加电路接分相脉冲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稳压电路采用三相稳压电路,增设接地电流控制电路、消脉冲电路和保护电路,接地电流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接分相脉冲输出电路,输出端依次对地产生三相接地电流,消脉冲电路和保护电路均接接地电流控制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路断线故障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三相稳压电路包括变压器T1-3、二极管D4-6、稳压模块U1-2和压敏电阻RY,其中变压器T1-3的初级线圈对应接A相、B相、C相和零线N,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作为输出电源负极,另一端对应经二极管D4-6接稳压模块U1的输入端,稳压模块U1的输出端接稳压模块U2的输入端,稳压模块U1-2的第三端接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路断线故障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三相电压取样电路包括二极管D1-3和校准电阻R1-3,其中二极管D1-3的一端对应接变压器T1-3的次级线圈,另一端对应经校准电阻R1-3接地,校准电阻R1-3的可调端作为A相、B相、C相电压取样电路的输出端对应接三相电压比较电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路断线故障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三相电压比较电路包括三个电路结构完全一致的单相比较电路,以A相比较电路为例,包括电阻R4-7和比较器N1-2,其中比较器N1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6-7构成的分压电路接输出电源的正、负极,比较器N2的反相输入端经电阻R4-5构成的分压电路接输出电源的正、负极,比较器N1的反相输入端和比较器N2的同相输入端接A相电压取样电路的输出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路断线故障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信号叠加电路包括光耦N3-5,其中光耦N3-5的输入端对应接三相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光耦N3-5的输出端串接,首端接输出电源正极,末端接分相脉冲输出电路的控制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路断线故障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相脉冲输出电路包括计数器N6和光耦N7-9,其中计数器N6的14脚接脉冲信号,控制端15脚接信号叠加电路,计数输出端2、4、10脚对应接光耦N7-9的输入端,光耦N7-9输出端接接地电流控制电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路断线故障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消脉冲电路包括电阻R14-16、比较器N10、电容C1、光耦N11和继电器J1,其中比较器N10的同相输入端分别经电阻R16、电容C1接输出电源的正、负极,反相输入端分别经电阻R14-15接输出电源的正、负极,输出端接光耦N11的输入端,光耦N11的输出端分别接继电器J1和输出电源的正极,继电器J1接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路断线故障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保护电路包括继电器J2、时基电路N12、电阻R17-18和电容C2,其中时基电路N12的2脚、6脚串接后分别经电阻R17-18接输出电源的正、负极,电容C2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继电器J1的常开接点J1-1接时基电路N12的6脚,时基电路N12的输出端3脚接继电器J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路断线故障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接地电流控制电路包括可控硅Q1-3、电阻R8-13,其中可控硅Q1-3的触发端对应经电阻R8-10接分相脉冲输出电路,阳极接继电器J2的常开接点J2-1,常开接点J2-1的另一端对应经电阻R11-13接A相、B相、C相,阴极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中瑞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中瑞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808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态存储器中的粗略与精细编程
- 下一篇:多处理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