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截瘫行走肢具中锁板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9138.5 | 申请日: | 200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9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邵文葆;李永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恒川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50 | 分类号: | A61F2/5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1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截瘫 行走 肢具中锁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截瘫病人用的行走康复器具,特别是一种截瘫行走肢具中髋关节锁具中的锁板。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普遍应用在截瘫行走肢具中的锁板,主要是使用在髋关节锁具上,该锁板主要由锁板主体、位于锁板主体中部并与之垂直的锁体板以及位于锁板主体两端用于与截瘫行走肢具连接的下连接孔和上连接孔组成。其中,在锁体板中部有用于与锁体连接的锁体板孔。
该锁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截瘫行走肢具处于锁定状态时,截瘫行走肢具中的锁板主体就需要承担整个病人的身体质量产生的全部压力,由于锁板主体长时间处于强压力之下,其本身就会发生变形。再加上上述锁具结构要求定位精度非常高,如果锁板主体发生变形,那么截瘫行走肢中的按钮锁就会出现难以开启或者锁定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锁具处于失灵状态。可见,上述锁板存在着难以实现定位的持久性和准确性的缺点,如果锁板主体变形较为厉害甚至会出现截瘫行走肢具失灵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该截瘫行走肢具势必会给病人带来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截瘫行走肢具中的锁板,它能解决上述锁板存在的极易变形、定位不准而导致锁具的易失灵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截瘫行走肢具中的锁板,包括有锁板主体、位于锁板主体中部用于与锁体连接的锁体板,锁体板与锁板主板垂直,锁板主体两端分别有下连接孔和上连接孔,锁体板的中部有锁体板孔,锁体板内端设置朝向下连接孔方向延伸且与锁体板垂直的折弯板
本发明的截瘫行走肢具中的锁板,为了分担锁板主体需要承受的压力,所述的折弯板与锁体板之间为圆弧折弯。
由于本发明的截瘫行走肢具中的锁板只是在上述锁板的基础上增加一处折弯板,并且该折弯板结构简单,因而不会增加锁板的生产成本,但是折弯板却很好地改变了上述锁板存在的易变形的缺点,并保证了锁板能够实现持久准确的定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改进前锁板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锁板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锁板的俯视图。
图中,1锁板主体、2下连接孔、3锁体板、4锁体板孔、5上连接孔、6折弯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和图3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的锁板是由锁板主体1、锁体板3、锁体板孔4、折弯板6、下连接孔2和上连接孔5组成的。其中锁体板3位于锁板主体1中部并与锁板主板1垂直,在锁体板3的中部有锁体板孔4,锁体板孔4是用于与锁体连接的;锁体板3内端设置朝向下连接孔2方向延伸且与锁体板3垂直的折弯板6;折弯板6与锁体板3之间为圆弧折弯,主要是分担锁板主体需要承受的压力;下连接孔2和上连接孔5分别位于锁板主体两端,用于与截瘫行走肢具连接。
使用时将下连接孔2与截瘫行走肢具下部进行连接,上连接孔5与截瘫行走肢具上部进行连接,这样,锁板就和截瘫行走肢具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工作原理为:
当病人需要行走时,只需按下锁按钮,锁内圆柱销就会自动进入锁体板孔4,这样锁体板3与锁体连接,截瘫行走肢具处于锁定状态,此时折弯板6紧紧压在锁体上方,与锁板主体1一起承担病人因自身重量产生对行走肢具的压力。由于折弯板6与锁板主体1一起承担全部压力,折弯板6分担需要由锁板主体1承担一部分压力,因此本发明的锁板主体1承担的压力也就相应地减小,于是锁板主体1发生变形的可能性也就因此相应减小,从而解决了上述锁板存在的易变形的问题。
当病人需要卸下行走肢具或者坐下休息时,只需要调整按钮锁的状态,锁内圆柱销就会自动滑出锁体板孔4,锁体就与锁体板3分离,截瘫行走肢具处于解锁状态,折弯板6也随着锁体板3与锁体自动脱离。病人也就可以自由弯曲上、下肢体,以得到休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恒川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济南恒川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91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帧内译码的逐像素加权
- 下一篇:山地山杏嫁接李子的方法及栽培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