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斑秃的中药制剂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20232.2 | 申请日: | 2009-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8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曹莹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莹莹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9 | 分类号: | A61K36/8969;A61K36/9068;A61P17/14;A61K31/125;A61K35/37;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4山东省济南市历***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斑秃 中药 制剂 | ||
1.一种治疗斑秃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是由内服药和外用药组成,其中内服药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药原料制成:党参10-25份、当归10-25份、首乌10-25份、雷公藤10-25份、鸡内金10-25份、枣仁8-20份、枸杞子8-20份、丹皮8-20份、旱莲草8-20份、女贞子8-20份、白蒺藜8-20份、肉苁蓉5-15份、黄精5-15份、桑椹5-15份、川芎5-15份、茯苓粉5-15份、肉桂3-10份、罗汉果3-10份、百合3-10份、巴戟天3-10份、蜂蜜3-10份;
内服药的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党参、当归、首乌、雷公藤、鸡内金、枣仁、枸杞子、丹皮、旱莲草、女贞子、白蒺藜、肉苁蓉、黄精、桑椹、川芎、肉桂、罗汉果、百合、巴戟天二十种中草药洗净,放入高压锅于150-180℃内蒸15-20分钟,加入蜂蜜继续蒸10-15分钟冷却至室温,摊放在竹席上用黑布覆盖置于阳光下晒干,后粉碎成300-400目粉末,与茯苓粉混合均匀后装入胶囊即得成品;
外用药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药原料制成:生姜30-90份、大蒜30-90份、辣椒30-90份、斑蝥30-90份、木槿皮20-60份、樟脑20-60份、闹羊花20-60份、凤凰衣20-60份、生半夏20-60份、红花10-30份、墨旱莲10-30份、葛根10-30份、桂枝10-30份、桑叶5-20份、侧柏叶5-20份、紫草5-20份、白酒5-20份。
外用药的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生姜、大蒜、辣椒、斑蝥、木槿皮、樟脑、闹羊花、凤凰衣、生半夏、红花、墨旱莲、葛根、桂枝、桑叶、侧柏叶、紫草洗净,加水500-1000份,浸泡2-3小时,按配方比例加入白酒放煮锅内煎煮2-4小时,趁热过滤,冷却至室温,静置1小时,取上清夜灌瓶包装即得外用药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是由内服药和外用药组成,其中内服药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药原料制成:党参15-20份、当归15-20份、首乌15-20份、雷公藤15-20份、鸡内金15-20份、枣仁9-15份、枸杞子9-15份、丹皮9-15份、旱莲草9-15份、女贞子9-15份、白蒺藜9-15份、肉苁蓉8-12份、黄精8-12份、桑椹8-12份、川芎8-12份、茯苓粉8-12份、肉桂5-8份、罗汉果5-8份、百合5-8份、巴戟天5-8份、蜂蜜5-8份。
外用药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药原料制成:生姜40-80份、大蒜40-80份、辣椒40-80份、斑蝥40-80份、木槿皮30-50份、樟脑30-50份、闹羊花30-50份、凤凰衣30-50份、生半夏30-50份、红花15-25份、墨旱莲15-25份、葛根15-25份、桂枝15-25份、桑叶10-17份、侧柏叶10-17份、紫草10-17份、白酒10-17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中,其特征在于是由内服药和外用药组成,其中内服药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药原料制成:党参16份、当归16份、首乌16份、雷公藤16份、鸡内金16份、枣仁13份、枸杞子13份、丹皮13份、旱莲草13份、女贞子13份、白蒺藜13份、肉苁蓉10份、黄精10份、桑椹10份、川芎10份、茯苓粉10份、肉桂6份、罗汉果6份、百合6份、巴戟天6份、蜂蜜6份。
外用药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药原料制成:生姜50份、大蒜50份、辣椒50份、斑蝥50份、木槿皮40份、樟脑40份、闹羊花40份、凤凰衣40份、生半夏40份、红花20份、墨旱莲20份、葛根20份、桂枝20份、桑叶15份、侧柏叶15份、紫草15份、白酒1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莹莹,未经曹莹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023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锈钢超微丝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下肢智能携行外骨骼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