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作吸入麻醉剂的异氟醚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20839.0 | 申请日: | 2009-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2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刚;柴华;张文庆;杨会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近代环保化工(西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3/12 | 分类号: | C07C43/12;C07C41/22;A61P2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秦芳 |
地址: | 100031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作 吸入 麻醉剂 异氟醚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作吸入麻醉剂的异氟醚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异氟烷(CF3CHClOCF2H)是一种全身吸入性麻醉药,是安氟醚的异构体,异氟烷具有生化转化低、对肝肾毒性小、循环抑制小、迅速、平稳的诱导和苏醒、无痉挛性脑电波、复原良好以及副作用小等优点。
目前异氟烷的制备方法较多,但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分别叙述如下:
一、专利US3535425(1970)公开了一种异氟烷的制备方法,其反应路线为:
此路线工艺复杂,合成路线长,其中的原料硫酸二甲酯毒性较大,HF又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操作起来危险性较大,同时所使用的五氯化锑自身价格昂贵,且对反应设备和操作工艺要求较高,导致成本高。
二、专利US3637477(1972)、US6551468公开了另外一种异氟烷的合成方法,其反应路线为:
b.CF3CH2OCHF2+Cl2→CF3CHClOCHF2
此路线采用干法氯化与湿法氯化。干法氯化,即干燥的HFE(2,2,2-三氟乙基二氟甲基醚)在光照条件下,连续通入氯气反应,得到异氟烷。湿法氯化,即在HFE中加入水,水的用量为原料质量的4-13%,光照条件下,连续通入氯气反应,得到异氟烷。产物分别经过中和、水洗后,精馏收集未反应的HFE和异氟醚,转化率可达70%,湿法比干法所得的混合物中,杂质含量减少了60%。但此过程所用的氯气危险性较大,而且产生的氯化过头的产物较多,分离比较困难。
三、专利CN1651377A中对上述两种方法作了改进,其反应路线为:
此路线将HFE和氯气根据1∶0.45物质的量定量投入到氯化罐中,反应结束后,再分别经过中和、水洗后,精馏收集未反应的HFE和异氟烷,转化率40%。该过程中转化率较低,原料损失较大,导致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工业化。
上述三种工艺路都存在着要用到危险性比较大的氯气,成本高,而且杂质含量相对较高,分离提纯比较麻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作吸入麻醉剂的异氟醚的制备方法,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转化率较低、成本较高和危险性较大的问题。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作吸入麻醉剂的异氟醚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下述步骤:(1)反应:采用含水量小于50ppm的HFE和路易斯酸以摩尔数之比为1∶0.8~3作为原料进行反应;(2)滴加盐酸,静置分层得油相;(3)油相经中和、水洗和精馏得异氟醚产品。
上述HFE和路易斯酸摩尔数之比的优选范围为1∶0.8~2。在此范围内,从成本、得率等综合方面考虑效果最好。
上述步骤(1)中:将有机溶剂四氯化碳冰浴冷却至0~5℃,加入路易斯酸,搅拌20~35min后,开始滴加HFE(2,2,2-三氟乙基二氟甲基醚),使体系温度保持在0~5℃,所述有机溶剂四氯化碳与HFE摩尔数之比为0.5~3∶1;滴加完成后,保持20~40℃继续反应12~24小时。
上述步骤(2)中:将反应得到的产物冷却到0~5℃,慢慢滴加1.5~2.5倍路易斯酸摩尔质量,含量为6~12mol/L的盐酸,静置分层得油相。
上述步骤(3)中:油相用0.5~2%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用水洗至中性,最后加入无水氯化钙干燥12~24小时,用精馏柱进行蒸馏,收集42~48℃馏分得异氟醚。
上述路易斯酸为无水三氯化铝、三氯化铁、三氯化磷或五氯化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收率高:最高收率可达77.5%,高于已报道的70%的收率。
2、成本大大降低:工艺步骤操作简便,不会用到危险性较大的氯气,工业化实施简单,因此成本低。
3、危险性低:本发明工艺过程中,不会用到危险性较大的氯气,使危险性大大降低,其操作安全、质量可控得到大幅提高。
4、分离提纯方便:因为产生的杂质含量小,因此后续工序简化,分离提纯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的反应路线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近代环保化工(西安)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近代环保化工(西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08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