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栗休闲食品的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3328.4 | 申请日: | 200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1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魏四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四海 |
主分类号: | A23L1/36 | 分类号: | A23L1/36;A23L1/29;A23L1/30;A23B7/153;A23L1/272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中群 |
地址: | 726200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栗 休闲 食品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内容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以板栗为原料的休闲 食品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是我国东南、西南、陕西、河北等地半 高山地区的传统果品,果质内含有大量的糖、淀粉、维生素、氨基酸、 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价值极高的物质,其特有浓郁的栗香味也 深为食者所喜好,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食品,中医药学著述亦将栗 果仁作为强壮补品。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经济高度重视,特别强调对落后的山区传统农 业、林业要进行产业结构改革,走以林为主的产业规模化道路。在上述 国策推动下,国内经济林果种植业的发展非常迅猛,板栗种植方式已由 过去的天然种植发展为大面积的人工种植,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成 为产地农民改善种植结构和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人工培植林的大 量挂果,产量不断翻番,鲜板栗短期内被市场消化的能力已经饱和,板 栗再加工产品已成为市场选择的必然。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 平的不断丰富和提高,对休闲食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以板栗果为原料的 再加工制品如即食型栗果仁、板栗罐头等均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板 栗本身怕热、易腐烂、易被虫蛀,在常温下很难保存,因而其再加工产 品首先必须解决果质保鲜的问题,但目前市场有售的采用现行保鲜技术 制作的板栗休闲食品,普遍存在着产品色泽暗淡褐变的不足,影响食用 者的感观和食欲,兼之产品因加工季节的变化和商品货架期的延长,导 致板栗浓郁的原质味变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保持板栗 原色原味的板栗休闲食品的加工方法。
用于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所提供的板栗休 闲食品的加工方法包括下述的加工步骤:
1、选料——选用新鲜、成熟度足的板栗或野生栗,除去虫蛀、霉 烂、干枯、破碎栗,按大、中、小个分级;
2、预处理——(a)植物提纯浸泡液的配制:将净选过的野生蔬菜 小蓟加2倍量水熬制,熬制温度90~100℃,时间20分钟,将小蓟熬制 液净化、蒸馏后,备用;将净选过的野生蔬菜石栏菜加2倍量水熬制,熬 制温度90~100℃,时间10分钟,将石栏菜熬制液净化、蒸馏后,备用; 将以上两种野生蔬菜熬制液按重量比1∶2混合,兑水制成重量百分比为 0.05~0.01%的植物提纯浸泡液;(b)浸泡处理:用植物提纯浸泡液浸泡 栗子2小时,栗∶浸泡液=1∶1.2,捞出控干后装袋;
3、储藏——将经预处理的装袋栗入库,在0~4℃库温范围内保存 7~365天;
4、剥皮修整——将储藏的栗子在70~80℃水温中煮5~10分钟 后剥去内外皮,修去疤痕,选除病果;
5、煮制——(a)煮制液的配制:将净选过的野生蔬菜小蓟加2倍 量水熬制,熬制温度90~100℃,时间20分钟,然后将小蓟熬制液净化、 蒸馏;将净选过的野生蔬菜石栏菜加2倍量水熬制,熬制温度90~100℃, 时间10分钟,然后将石栏菜熬制液净化、蒸馏;将小蓟熬制液和石栏菜 熬制液按重量比2∶1混合,制成植物提纯液;将植物提纯液、钾明矾、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及水按3~5∶0.5~1∶0.5~1∶1000的重量比混合制 成煮制液;(b)煮制:将经剥皮修整后栗子与煮制液按重量比为1∶2的 比例混合后进行煮制,煮制采用分段升温方式,即先以50~60℃温加热 10分钟,再采用75~80℃温煮15分钟,最后以95~98℃温煮制25~30 分钟;
6、漂洗——将煮制后的栗子先用60℃清水漂洗10分钟,再用40~ 45℃清水漂洗10分钟(需做糖渍栗子时,则漂洗后采用客户要求的糖液 再浸煮30分);
7、装袋封口——将漂洗过的栗子干燥后按规格称量装袋,再用抽 空充氮机进行抽空、充氮后封口;
8、杀菌——将装袋栗子置于120~125℃环境内保持40分钟,再 经水冷至常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四海,未经魏四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33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