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防晒唇膏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24138.4 | 申请日: | 200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9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娟;顾宜;王荣;王勤涛;刘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8/92 | 分类号: | A61K8/92;A61Q1/04;A61Q17/04;A61P1/02;A61K8/49;A61K8/27;A61K8/29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003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修复 功能 防晒 唇膏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药物的唇膏及其制备,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对唇部损伤具有修复功能的防晒唇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口唇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与美观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直接影响进食和语言交流,更有损于形象美观。
气候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改变,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
干燥:随着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秋冬季,气候干燥致使全身皮肤和黏膜异常干燥,容易发生唇炎,表现为唇裂、唇部干燥等现象。
寒冷:寒冷的外部条件使唇部毛细血管收缩,致唇部血液供应不足,易引发唇裂、脱皮等现象。
紫外线:随着全球臭氧量的不断减少,紫外线辐射量不断增多,晒伤、色素沉着、皱纹、皮肤“光老化”等问题的比率大大提高。唇黏膜为无角质层黏膜,并长期暴露在外,所受损害最为明显,常发展成唇炎,表现为脱皮、红肿等。
唇黏膜作为全身唯一的长期暴露在外的无角质层黏膜,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直接受到各种恶劣环境的不良刺激后,所受损害最为明显。在我国大部分人群中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唇裂、干燥、脱皮等现象。
目前,对唇炎的处理比较棘手,目前仍采用预防和治疗分离的方法,治疗常采用以下三种:
1、微波辐射不易操作,患者依从性差;
2、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应用疗效并不理想,副作用大;
3、口服中药制剂,服药时间长,显效慢。
常见的预防方式主要以各种唇膏为主,如市售的防晒唇膏系列等产品,但目前的此类唇膏功能单一,对已发生的唇部损伤无修复功能。
由于唇炎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若能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既可降低唇炎的发生率,又可加速已发生的唇炎尽快愈合,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防晒药物唇膏及其制备方法,该防晒药物唇膏对唇炎具有预防功能,能显著降低唇炎的发生率;对已发生唇炎所造成的唇部各种损害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缩短愈合时间。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防晒药物唇膏,其特征在于,制得的该防晒药物唇膏由药物、蜡、油和添加剂组成,其中,药物在防晒药物唇膏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为1%~10%;蜡在防晒药物唇膏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为15%~50%;油在防晒药物唇膏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为35%~50%,其余为添加剂。
所述的药物由以下组方按重量百分比组成:烟酰胺:20~40%,氧化锌:20~40%,二氧化钛:20~40%;
所述的蜡由以下组方按重量百分比组成:聚甘油-2-三异硬脂酸酯:5~20%,地蜡:5~35%,蜂蜡:1~5%,烯蜡:5~10%,凡士林:30~50%;
所述的油脂由以下组方按重量百分比组成:蓖麻油:30~50%,液体石蜡:50~70%;
所述的添加剂为尼泊金乙酯和薄荷油。
本发明制备的具有修复功能的防晒唇膏,组方合理,烟酰胺又称为维生素pp或维生素B3,是细胞内的一种重要辅酶,用于化妆品中安全性高,对皮肤具有抗炎、抗光辐射以及修复紫外线等诱导的DNA引起的损伤的防晒效果;氧化锌无毒、无害、无刺激性,具有抗紫外线、收敛、滋润和适度的杀菌等特殊功效;二氧化钛性质稳定,抗紫外线辐射、抗菌、抗老化等功效;由蜡和油组成的唇膏基质具有保湿的作用。该防晒药物唇膏能预防干燥、寒冷、紫外线等造成的唇部损伤,并具有修复损伤、抗菌作用;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剂型先进;其制备方法简便、安全,生产成本低廉,疗效突出,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开创了唇炎治疗的新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发明人给出的实施例和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和过敏性试验、主要药效学试验和临床试验资料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制备实施例1:
1.本实施例制备的具有修复功能的防晒唇膏,它的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如下:
烟酰胺 2%
氧化锌 2%
二氧化钛 1.5%
蜂蜡 2%
地蜡 16%
烯蜡 4%
凡士林 16%
聚甘油-2-三异硬脂酸酯 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41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依前列醇脂质纳米粒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压缩点火式内燃机的燃料喷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