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24583.0 | 申请日: | 2009-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1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管国锋;万辉;付振武;韩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51/09 | 分类号: | C07C51/09;C07C5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冬涛;袁正英 |
地址: | 210009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酸 水解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的工艺。
背景技术
甲酸(Formic acid,简称FA),是最简单的非取代脂肪族羧酸,一种重要的基 本有机化工原料。在有机合成、皮革工业、纺织印染工业、青饲料与谷物的保藏、 胶乳、水泥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目前甲酸工业生产方法中,最有发展前景、最经济合理的是甲酸甲酯水解法, 且均采用自催化水解工艺即甲醇与CO羰基化合成的甲酸甲酯在自催化(产物甲 酸作为催化剂)条件下直接水解制取甲酸。水解采用釜式反应器或管式反应器, 但不管哪种类型,由于为均相反应,用反应产物甲酸作催化剂抑制了正反应的进 行,且受化学平衡的限制,致使单程水解转化率一般不高。
近年来,国内外对甲酸甲酯水解工艺做了大量的研究。CN1066442A开发了 一种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的连续水解新工艺,用部分返回的水解液做催化剂进行 自催化反应,此发明需有效控制返回液的比例,操作较繁琐,部分反应液返回降 低了生产能力。CN1086508A在填满强酸性磺酸基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多相催化 剂的置换反应器(管形或圆盘形)中于80~100℃下连续水解甲酸甲酯,并把生 成的混合液全部送入后续负压分离塔分离出粗甲酸,此发明降低了水酯比,提高 了转化率,连续生产,但反应混合液需进入四元分离塔分离,且不能有效防止甲 醇和甲酸的再酯化。US6429333利用离子交换床中固体交换材料的催化和吸附属 性,水解甲酸甲酯得到甲酸和甲醇,同时用洗脱剂带出甲醇,发生甲酸和甲醇的 分离,然后再分离甲醇和洗脱剂,这种方法在反应的同时减少了甲酸和甲醇的再 酯化,提高了水解率,但离子交换床较为复杂,不易于操作,且洗脱掉的甲醇需 要再分离,出料水解液也需要再分离,工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甲酸甲酯水解法生产甲酸工艺流程长,单程水解转化率不 高,能耗高等不足,提供一种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的工艺,缩短流程,降低能耗, 提高甲酸甲酯单程水解转化率。
本发明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的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1)含甲醇的甲酸甲酯进入甲酸甲酯塔T1进行分离,塔釜采出甲醇,塔 顶采出甲酸甲酯;
(2)催化精馏塔T2由上至下依次为催化反应段、提馏段,从T1塔顶采出 的甲酸甲酯从反应段底部进料,水从反应段顶部进料,甲酸甲酯与水在催化反应 段进行水解反应,塔釜出料为甲酸水溶液,塔顶采出的甲酸甲酯和甲醇循环至 T1塔分离;
(3)T2塔釜出料进入萃取精馏塔T3进行分离,萃取剂从该塔顶部加入, 塔釜出料为萃取剂、甲酸和少量水的混合液,塔顶采出水;
(4)T3塔釜出料进入减压精馏塔T4进行分离,塔釜采出的萃取剂循环至 萃取精馏塔T3重复利用,塔顶采出甲酸产品。
上述步骤1中含甲醇的甲酸甲酯来自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工段,甲酸甲 酯塔T1回流比为(0.5~5)∶1,理论塔板数为10~60。
上述步骤2中催化精馏塔T2催化反应段理论塔板数为10~40,提馏段理论 塔板数为10~50,催化反应段内填充的催化剂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塔操作 压力为1~1.2atm,水与甲酸甲酯的进料摩尔比为(1~8)∶1,回流比为(0.5~8)∶ 1,进料空速为0.05~1立方米/(立方米反应体积·小时)。
上述步骤1中塔釜采出的甲醇返回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工段。
上述步骤3中萃取精馏塔T3回流比为(0.5~3)∶1,理论塔板数为10~40, 塔顶采出水循环至催化精馏塔T2重复利用。
上述步骤4中减压精馏塔T4回流比为(0.5~4)∶1,理论塔板数为10~50, 甲酸产品的质量浓度为85%~99%。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甲酸甲酯塔T1是甲酸甲酯和甲醇的分离塔,内装填常规填料或塔板,来自 甲醇羰基化工段生产的含甲醇的甲酸甲酯即物料A进入该塔分离,进一步去掉 甲酸甲酯中的甲醇,塔釜采出的甲醇即物料K返回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工 段,塔顶采出的甲酸甲酯即物料B进入催化精馏塔T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45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