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型绝缘体上硅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4962.X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8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孙伟锋;华国环;钱钦松;李海松;陆生礼;时龙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志斌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体 横向 扩散 金属 氧化物 半导体 晶体管 | ||
1、一种P型绝缘体上硅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包括:半导体衬底(9),在半导体衬底(9)上面设置有埋氧化层(8),在埋氧化层(8)上设有P型掺杂半导体区(7),在P型掺杂半导体区(7)上设有N阱(6)和P型漏区(10),在N阱(6)上设有P型源区(11)和N型接触区(13),在N阱(6)的表面设有栅氧化层(3)且栅氧化层(3)自N阱(6)延伸至P型掺杂半导体区(7),在N阱(6)表面的P型源区(11)、N型接触区(13)和栅氧化层(3)的以外区域及P型掺杂半导体区(7)表面的P型漏区(10)以外区域设有场氧化层(1),在栅氧化层(3)的表面设有多晶硅栅(4)且多晶硅栅(4)延伸至场氧化层(1)的表面,在场氧化层(1)、N型接触区(13)、P型源区(11)、多晶硅栅(4)及P型漏区(10)的表面设有氧化层(5),在P型源区(11)、N型接触区(13)、多晶硅栅(4)和P型漏区(10)上分别连接有金属层(2),其特征在于在P型掺杂半导体区(7)内设有第一浮置氧化层(121)且第一浮置氧化层(121)位于P型漏区(10)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型绝缘体上硅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在P型掺杂半导体区(7)内设有第二浮置氧化层(122)且第二浮置氧化层(122)位于第一浮置氧化层(121)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P型绝缘体上硅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其特征在于第一浮置氧化层(121)的上表面距离P型漏区(10)的下表面在0.5微米到1微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N型绝缘体上硅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其特征在于第一浮置氧化层(121)厚度在0.2微米到0.5微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型绝缘体上硅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其特征在于第二浮置氧化层(122)与第一浮置氧化层(121)之间距离不超过0.5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型绝缘体上硅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其特征在于第一浮置氧化层(121)的长度为漏区(10)宽度的1到1.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496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电池的钝化层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非易失性存储元件的操作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