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泥浆处理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6760.9 | 申请日: | 2009-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4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宫能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宫能和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新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 鸥;吴 澄 |
地址: | 2100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泥浆 处理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泥浆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泥浆处理机。
背景技术
在本发明之前,无论是地下钻孔、地铁盾构掘进、石油钻探、矿山开采等领域,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泥浆,以便利用泥浆将钻出的渣土、泥土和其他物体带出现场。这样,许多被钻出的渣土、泥土和其他物体的碎屑物与泥浆一起形成更稠的泥浆被排出(为便于区别原来使用的泥浆,此泥浆称为废泥浆),由于这样的废泥浆太稠,只能废弃,再用相对稀释的泥浆继续钻孔。为了能够使泥浆更好、更容易带出被钻出物,事先需要在泥浆中加入浆糊、高磷土和化学物质等,以增加泥浆的稠性。被排出的废泥浆无法应用,只能废弃。但如何处理这种废泥浆一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通常,是在郊外购置的土地上挖坑,形成一道坝,将废泥浆放入坑中,利用自然析水,一般需要数年,才会析出废泥浆中的水,剩下的泥固结在一起。这些固结在一起的泥由于含有化学物质等,根本无法种植农作物,也无法用做其他,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经多年都无法消失,也挤占了大量农田。还有一种处理废泥浆的办法是往大海中排放,这也同样带来极大的污染。因此,如何处理这种废泥浆一直是工程部门和当地政府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高效泥浆处理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高效泥浆处理机,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空心轴一端在离心筒内,多排排水管沿离心筒轴向排列,排水管一端端口靠近空心轴处,另一端与集水管相通,排水管固定在离心筒上,离心筒内壁上设置多个活动塞块,活动塞块前端在离心筒内,后端连接滑动装置。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滑动装置有支架、隔离导向板、弹簧,弹簧设置在活动塞块与支架之间,在隔离导向板内的支架与离心筒连接,活动塞块后端连接隔离导向板,隔离导向板的滑动方向与离心筒法线方向一致。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在于在工程施工现场应用本发明将废泥浆分离成水和泥,可将形成的泥立即用于工地回填,水可以继续用来制作泥浆,避免了废泥浆对环境的污染和挤占农田,也节省了废泥浆的运输费用;而且,更为有效的是,废泥浆经过适当的分离后,形成较稀的泥浆,而这恰恰是现场施工所需要的泥浆,因此可以马上投入使用,形成循环,不仅解决了污染,而且节省大量费用。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效果将在下面继续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
离心筒1与空心轴2连接,离心筒1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并设有泥浆进口,由动力装置提供旋转动力(图中省略,未画出),空心轴2的另一端从离心筒1的一端进入离心筒1内,并与离心筒1内部相通;在离心筒1内设置多组排水管3(也可以是排水板3),本例中设置4组,对称设置,排水管3固定连接在离心筒1的内壁上,其一端(口)与集水管13相通,另一端口靠近离心筒1内的中心处,即靠近空心轴2处;在排水管3上布满很多小孔(称为透水孔),外面包裹着过滤布4,在排水管3靠近离心筒1内壁一段(或中段)连接导向板5,导向板5向排水管3周边展开、延伸,并向离心筒1内壁方向接近并连接,其边缘是靠近活动塞块6;在离心筒1内壁上对称设置几个逃逸窗口14(当活动塞块6向外移动后留下的缺口),每个逃逸窗口14对应相应的活动塞块6,活动塞块6后端与滑动装置连接,滑动装置包括弹簧7、支架8和隔离导向板9,弹簧7在活动塞块6与支架8之间,弹簧7一端顶着并连接支架8,另一端顶着并连接活动塞块6后端,此时弹簧7是压簧,隔离导向板9与活动塞块6固定连接,支架在隔离导向板9内,隔离导向板9可在支架8外作相对滑动,滑动方向则与离心筒1的法线方向一致,支架8两端可固定连接在离心筒1外壁上或其它机构上,只要和离心筒1相对固定不动即可,本例中是连接在离心筒1外壁上;为了使活动塞块6与离心筒1密封,在活动塞块6与离心筒1接触连接处的一面(活动塞块6或离心筒1上)包上软橡胶;活动塞块6的顶部呈圆锥形,便于使泥土因离心力被甩出。
本发明的应用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宫能和,未经宫能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67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