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旋孔式粘滞阻尼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7946.6 | 申请日: | 200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5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黄镇;李爱群;刘康安;彭枫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14 | 分类号: | F16F9/14;F16F9/36;F16F9/34;F16F9/32;E04B1/9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1109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孔式粘滞 阻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工程结构减振装置,可以有效的抑制工程结构在地震和风振作用下的结构振动响应。
背景技术
利用粘滞阻尼器进行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在发达国家最早始于军工企业,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这一技术逐步进入民用领域,如航空航天、铁路机车、汽车、机械设备以及土木工程等,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使用效果。时至今日,全球已在数以百计的工程中使用了粘滞阻尼器,涉及到高层建筑、高耸结构、桥梁、铁道、体育馆、海洋石油平台甚至卫星发射塔等多种结构形式。
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国外对此类产品仅有一些大致的介绍,详细的设计、生产和应用等技术资料并不多见,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国内对粘滞阻尼器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于粘滞阻尼器的开发,结构形式比较单一,且技术不成熟。此外,对于不同结构形式阻尼器的研究,有助于开发出耗能能力更强、性能更稳定的阻尼器。
常规的粘滞阻尼器为了满足工程对大吨位的设计要求,受到诸多工艺上限制,且由于加工工艺及密封问题,常因渗漏影响阻尼器的使用寿命。因此,研发了一种螺旋孔式粘滞阻尼器,输出力大,耗能能力强,力学性能稳定,且具有抗渗性好、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为了克服常规粘滞阻尼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计简单、加工方便、性能稳定的大吨位螺旋孔式粘滞阻尼器。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螺旋孔式粘滞阻尼器以主缸筒为主体,在主缸筒内的中部设有活塞,两端分别设有导向套,导杆的内端位于活塞和两个导向套中,导杆的外端与连接耳环相接;在导向套与导杆之间设置双金属滑动轴承;主缸筒的一端封有压紧螺母,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母连接副缸筒,主缸筒内的活塞两端的空腔内注满阻尼介质;副缸筒的外端通过连接螺母连接副缸耳环;在活塞中设有螺旋孔式阻尼装置,该阻尼装置是由阻尼棒插在活塞的对称孔道中构成的,在阻尼棒外表面加工有螺旋槽,活塞借助压板与半环键装配在导杆的中间位置。
导向套与导杆之间通过矩形密封圈和轴用聚氨酯油封配合密封,导向套与缸筒之间通过三道橡胶IIO型圈进行密封。
活塞与主缸筒之间采用孔用聚氨酯油封与聚四氟乙烯矩形耐磨环联合密封。
活塞与导杆之间采用橡胶IIO型圈进行密封。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计简单、加工方便、性能稳定的大吨位粘滞阻尼器。该阻尼器通过阻尼棒槽道与活塞孔道之间的配合,形成阻尼通道;设置在阻尼棒外表面的螺旋槽道,既便于成批量加工,又在有限空间内成倍加长了阻尼通道,可有效提高阻尼器的输出阻尼力,增加阻尼器的消能减振效果。
对阻尼器缸筒、导杆及活塞等部位的加工工艺上及多道设防的密封措施,有效的增强了阻尼器的抗渗能力,延长了阻尼器的使用寿命。
活塞“无轴向间隙”结构,保证活塞与导杆同步运动,阻尼器能即时对结构振动做出响应,迅速消耗外界输入的振动能量以保证结构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阻尼器结构纵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3为阻尼器缸盖部分装配构造示意图;
图4为阻尼器活塞装配构造示意图;
图5为阻尼器活塞加工图;
图6为图5A-A剖面图;
图7为阻尼棒大样图。
图中有:连接耳环1;导杆2;压紧螺母3;导向套4;主缸筒5;压板6;半环键7;活塞8;阻尼棒9;阻尼通道10;主副缸连接螺母11;副缸筒12;连接螺母13;副缸耳环14;矩形密封圈15;轴用聚氨酯油封16;双金属滑动轴承17;聚四氟乙烯矩形耐磨环18;橡胶IIO型圈19;孔用聚氨酯油封20;阻尼介质21;橡胶IIO型圈22;活塞孔道2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螺旋孔式粘滞阻尼器主要包括主缸筒5、副缸筒12、导杆2、导向套4、双金属滑动轴承17、活塞8、阻尼棒9、阻尼介质21、连接耳环1、副缸耳环14以及矩形密封圈15、轴用聚氨酯油封16、橡胶IIO型圈19、孔用聚氨酯油封20、橡胶IIO型圈22、聚四氟乙烯矩形耐磨环18(参见图1、图2)。阻尼器导杆2与活塞8通过无轴向间隙结构相连,活塞8上设置螺旋状阻尼通道(参见图4),导杆2与缸筒5之间设有导向套4,在活塞8与缸筒5、导向套4与导杆2、导向套4与缸筒5之间设有多道密封(参见图3、图4),在阻尼器两端还分别装配有与外界相连的连接耳环1、副缸耳环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79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