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Zintl相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8453.4 | 申请日: | 2009-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5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朱云峰;李李泉;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02 | 分类号: | C01B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冬涛;袁正英 |
地址: | 210009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zintl 相储氢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Zintl相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为一种催化剂掺杂的Zintl相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燃料的日益耗尽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寻找可再生、清洁的21世纪新能源显得越来越迫切。氢能作为理想的新能源,具有储量丰富、来源广泛、无污染等特点;使用氢能能够缓解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氢能的开发利用包括氢的制备、氢的储运和氢的应用,其中储氢材料在氢的储运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储氢材料多种多样,其中金属储氢材料由于具有来源广泛、经济实用、安全稳定等优点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AB5型稀土系合金、非AB5型稀土系合金、AB2型Ti(Zr)系Laves相合金、AB型TiFe(TiNi)系合金、A2B型Mg2Ni系合金以及V基固溶体型合金几类。近年来,以NaAlH4为代表的含Al-H键络合物储氢材料和以Li3N为代表的金属氮化物储氢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它们具有较高的有效储氢量,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提出的锶铝基Zintl相储氢合金有别于其它类别的金属储氢材料,属于一种新型金属储氢材料。锶和铝可以形成SrAl4,SrAl2以及Sr8Al7等化合物,一般认为,SrAl4和Sr8Al7不具备吸放氢能力,而SrAl2则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吸氢。SrAl2虽然是由金属元素所组成,但是它不属于典型的金属间化合物,而属于Zintl相合金,Zintl相合金是一类介于金属间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化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Zintl相合金SrAl2可以吸氢生成SrAl2H2,这是一种Zintl相氢化物(Ref:F.Gingl et al,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306(2000)127-132)。但是纯Zintl相合金SrAl2的吸氢动力学性能较差制约了它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现有纯Zintl相合金SrAl2的吸氢动力学性能较差等不足而提供一种催化剂掺杂的Zintl相储氢材料;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Zintl相储氢材料,其特征在于由基体材料和催化剂组成,各相所占储氢材料总量的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基体材料为92%-99%,催化剂为1%-8%;其中基体材料为Zintl相合金SrAl2,催化剂为单质或化合物,所述的单质为石墨或过渡族金属中的任意一种,化合物为FeF3、FeCl3、TiF3、TiCl3、TiCl4、VCl3、ZrCl4或CeCl3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各相所占储氢材料总量的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基体材料为94%-98%,催化剂为2%-6%。优选所述的单质为石墨,化合物为FeF3或TiF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Zintl相储氢材料的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A.将金属Sr和金属Al先以摩尔配比为1∶2混合,再加入以占所称量的金属Sr重量百分比为1-3%的金属Sr,采用感应熔炼法制备得到块状Zintl相合金SrAl2;
B.将步骤A中的得到的SrAl2合金机械破碎并研磨至100-300目大小粉末;再将占储氢材料总摩尔量的百分比为92%-99%的Zintl相合金SrAl2粉末与占储氢材料总摩尔量的百分比为1%-8%的催化剂混合;
C.通过机械球磨上述混合物,得到Zintl相储氢材料。
以上原料市场上均有售。
优选上述步骤C中机械球磨使用行星式高能球磨机,混合物处于惰性气氛氩气保护下,球磨时间为15-120分钟,球料比为5∶1~30∶1,球磨转速为100~400转/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84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甜菊糖生产线污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车身加油口门控制装置及其车身加油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