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乳糖诊断/测定试剂(盒)及乳糖浓度测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8566.4 | 申请日: | 2009-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3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尔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3 | 分类号: | G01N21/33;G01N35/00;C12Q1/32;C12Q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乳糖 诊断 测定 试剂 浓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乳糖诊断/测定试剂(盒),同时本发明还涉及测定乳糖浓度的方法,属于医学/食品检验测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乳糖是婴幼儿主要的能量来源,进入体内后经小肠乳糖酶作用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半乳糖是婴幼儿脑发育的必需物质,与婴幼儿大脑的迅速成长有密切联系。为防止乳清粉中掺加用其他还原糖如葡萄糖替代乳糖,乳糖的检测十分必要。
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但如饮用不当,也会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很多人在饮奶后出现腹部不适、腹胀、多屁、腹痛甚至腹泻等症状,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乳糖不耐受症,其原因是这些人小肠缺乏乳糖酶、不能消化牛奶中的乳糖,乳糖进入结肠后,经结肠中的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醋酸等物质所致。大量研究证实,患有乳糖不耐受的人还有大部分没有任何症状、只有人体生化指标改变的隐性不耐受者,医学上称为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酶缺乏。
据统计,全世界都存在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其中亚洲人发生率最高,为95%-100%。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3-13岁儿童乳糖不耐受症和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生率约为80%。乳糖不耐受除引起消化道症状外,还可造成人体营养吸收不良。据国外研究,乳糖不耐受可减少钙的摄入、减少峰值骨量、增加骨丢失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乳糖不耐受可影响铁和锌的吸收,造成铁缺乏和锌缺乏,并可影响小儿的脑发育,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在食品分析领域中,酶分析法是广为使用并倍受诸如ISO等国际标准机构推荐的一种方法。酶析法理论发展成熟并且已为实验室普遍接受。使用高质量经纯化的酶可以实现对复杂物质中特定成份的检测。该方法可以检测的目标代谢物有糖类、酸类及其盐类、醇类和其他物质等。由此,各种食品样品均可被快速检测并获得良好的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利用酶比色法(EnzymaticColorimetric Method)及酶(偶)联法(Couple Reaction)技术,计量还原型烟酰胺辅酶(还原型辅酶)在340nm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得以测定乳糖浓度的方法,同时,本发明还将给出用以实现该方法的乳糖诊断/测定试剂(盒),采用该试剂不仅可以在紫外/可见光分析仪或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乳糖浓度测定,而且测定速度快、准确度高,因而可以得到切实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乳糖浓度测定方法如下:
乳糖+水乳糖酶半乳糖+葡萄糖
半乳糖+氧半乳糖氧化酶半乳糖己糖双醛糖+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还原型辅酶NADH过氧化物酶辅酶+2水
这种方法应用乳糖酶(lactase;EC 3.2.1.108)酶(偶)联半乳糖氧化酶(GalatoseOxidase;EC 1.1.3.9)、NADH过氧化物酶(NADH peroxidase;EC 1.11.1.1;EC1.11.1.2)酶促反应比色终点法。乳糖酶酶解乳糖反应产生半乳糖,再通过(偶)联合半乳糖氧化酶、NADH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最终将辅酶(在340nm处没有吸收峰)还原成为还原型辅酶(在340nm处有吸收峰),从而得以测定还原型辅酶在340nm处吸光度上升的程度,通过测量340nm处吸光度上升的程度,可以测算乳糖的浓度大小。
实验表明,从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配制成本的经济性两方面综合考虑,无论是单剂、双剂还是三剂,如下成分关系的本发明乳糖诊断/测定试剂(盒)较为理想:
缓冲液 100mmol/L
稳定剂 500mmol/L
辅酶 3mmol/L
乳糖酶 10000U/L
半乳糖氧化酶 12000U/L
NADH过氧化物酶 12000U/L
本发明的乳糖诊断/测定试剂(盒)可以是单剂,包括:
缓冲液、稳定剂、辅酶、乳糖酶、半乳糖氧化酶、NADH过氧化物酶。
试剂(盒)可以是干粉状态,在使用前加水溶解后使用;也可以配制成液体试剂,直接使用。
也可以将上述单剂试剂配成如下双剂试剂:
试剂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85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