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9234.8 | 申请日: | 2009-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7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姜日红;武晓松;余陵;王栋;蔡文祥;孙波;罗明宇;张宇;国艳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5B7/12 | 分类号: | B05B7/12;F02K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预成膜 空气 雾化 喷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嘴,特别是一种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
背景技术
脉冲爆震发动机(PDE)作为一种利用脉冲式爆震波产生推力的新概念发动机,由于 其在性能上的显著优势,世界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对此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到目前 为止仍有许多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其中两相流燃料与氧化剂的高速喷射、雾化与混合就 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许多研究机构已利用了各种喷射装置来解决燃油的雾化与混合问题,其中采用 较多的是直射式喷嘴和离心式喷嘴,直射式喷嘴结构简单,但其喷射出的燃油粒径较大, 雾化效果较差;离心式喷嘴虽然喷射出的燃油粒径较小,但其雾化主要是依靠燃油的供 油压力,这就需要附加一套增压系统,增加了质量和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减小燃油雾化粒度,提高雾化效果,且不需 附加装置,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包括外环和内 环,内环包括小尾椎、中心体、小尾椎位于中心体的左侧,两者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的 外环包括大尾椎、滑动筒、喷油架、左盖罩和右盖罩,大尾椎位于滑动筒的左侧,喷油 架位于滑动筒的外侧,喷油架左端凸起部分卡在大尾锥与滑动筒之间的凹槽中,滑动筒 与喷油架之间形成燃油通道,滑动筒和喷油架的右端出口形成唇口,左盖罩位于喷油架 的左侧,右盖罩位于喷油架的左右两侧,喷油架内部开有切向旋流进油通道,内环与外 环之间通过滑动筒和中心体之间的键槽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本发明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只需要原有 空气辅助雾化喷嘴的基础上,对外环部分进行改造,即在外环部分加入了滑动筒,通过 调整燃油通道的缝隙高度,达到调整燃油从唇口流出的初始液膜厚度的目的,实现了燃 油初始液膜的可调性,因而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廉。与以往的脉冲爆震发动机用 直射式和离心式喷嘴相比,不仅降低了燃油雾化粒度,提高了燃油雾化效果,提高了燃 油的燃烧效率,降低了燃油的使用量,减少了不充分燃烧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降 低了设备的复杂性,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的前视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的右视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与发动机进气道结构位置关系图。
图5是本发明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的滑动筒和大尾锥采用螺母丝杠连接方式的 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直射式喷嘴燃油雾化粒度测试结果图。
图7是本发明离心式喷嘴燃油雾化粒度测试结果图。
图8是本发明燃油预成膜式空气雾化喷嘴雾化粒度测试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2、图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油预成膜空气雾化喷嘴,包括外环和内 环,内环包括小尾椎1、中心体2,小尾椎1连接于中心体2的左侧,所述的外环包括 大尾椎3、滑动筒4、喷油架5、左盖罩6和右盖罩7,大尾椎3位于滑动筒4的左侧, 大尾椎3与滑动筒4通过螺栓或螺母丝杠的方式连接。喷油架5位于滑动筒4的外侧, 喷油架5左端凸起部分卡在大尾锥3与滑动筒4之间的凹槽中,滑动筒4与喷油架5之 间形成燃油通道8,滑动筒4和喷油架5的右端出口形成唇口9,滑动筒4右端面与喷 油架5右端面唇口9的缝隙高度可调范围为0~1500μm。左盖罩6位于喷油架5的左侧, 右盖罩7位于喷油架5的左右两侧,喷油架5内部开有切向旋流进油通道,左盖罩6与 右盖罩7通过小螺钉或铆钉连接,内环与外环之间通过滑动筒4和中心体2之间的键槽 连接。滑动筒4下端有一个凸起的部分,中心体2外侧有一个凹槽,形成与滑动筒4下 端的键相配合的键槽,用来连接外环和内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92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式半导体激光器恒流驱动器
- 下一篇:电磁法管件整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