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荷传感电液比例多路换向阀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0314.5 | 申请日: | 200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9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陈锦富;吴国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鼎晟液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3/044 | 分类号: | F15B1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奚衡宝 |
地址: | 22526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荷 传感 比例 换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路液压集成控制装置,涉及一种负荷传感电液比例多路换向阀,主要应用于对具有多个液压动作机构的设备、车辆进行集成控制。
背景技术
多路换向阀是由两个以上的换向滑阀为主体的组合阀。该产品可广泛用于各种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以及矿山机械,如应用于起重机,控制它的伸缩、臂幅、回转、起升等动作。多路换向阀要控制的执行元件有多个(至少两个以上),这些执行元件的负载大小不同,而油源是按这些负载功率的总合配置的,这样当只有一个执行元件动作时,油源的多余能量就白白地浪费掉了。
目前,江都鼎晟液压有限公司研发的负荷传感电液比例多路换向阀,一方面,能实时调整油路总压力,避免能量损耗;另一方面,各换向阀上的电磁减压比例控制阀能分别接受控制器的指令分别工作,能实现多执行机构同时动作。应用中我们发现,负荷传感技术能有效降低系统功耗,但当油路总压力被升高或降低时,电磁减压比例控制阀驱动控制阀芯的油压也在变化,油路的实时状态就不能与实现同一动作幅度的电磁驱动力相适配,使得操作难以控制,进而使精动、微动难以得到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根据油路压力的变化,补偿电磁减压比例控制阀的驱动电流,从而实现精准、微动,便于控制的负荷传感电液比例多路换向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由进油阀、至少两个电液比例换向阀、回油端盖、控制器组成,进油阀上设进油口、回油口,各电液比例换向阀上分别设工作油口,进油阀上的进油口和回油口通过预压阀、溢流阀相连;电液比例换向阀上设有驱动阀腔、控制阀腔、控制阀芯、减压比例控制阀,控制阀芯活动连接在控制阀腔内,并与驱动其作直线往复运动的减压比例控制阀相连;减压比例控制阀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中设记载有根据进油口实时油压调节减压比例控制阀驱动力数值的程序的存储芯片。
驱动阀腔和控制阀腔通过阻尼孔相连。
本发明的控制器能够单独或多个地对各电液比例多路换向阀分别控制,当系统总压力降低时,即控制油压力降低时,会造成换向阀芯的驱动力不足,此时,本发明的控制器能根据总压力的变化,增加电磁减压比例控制阀的驱动电流,增大控制阀芯的开口量,以弥补驱动力的不足。本发明的控制器便于实现远距离控制或遥控,也可改善主机的设计柔性,并且可以实现多通道并行控制。例如,工程机械中的手动多路阀通常必须集中设置在操纵室,以便与操纵连杆相联接,这就使得每一受控液压元件的连接管路延长,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管路损失,对动态特性也很不利。采用电液比例多路换向阀代替手动多路阀,有可能将阀布置在最合适的位置,提高了主机总体设计的柔性,对减少管路损失和改善操作特性也十分有利,而且还可设计为移动式或多个电控操作站,以适应不同场合的工程操作要求,或者实现多裕度安全控制。最后,本发明的阻尼孔,使驱动油量输出精确,进一步保障了微动、精动的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进油阀,2是溢流阀,3是电液比例换向阀,4是过载阀,5是减压比例控制阀,6是回油端盖,7是补偿阀,8是预压阀;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中9是控制阀芯,10是阻尼孔。
图3是本发明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如图1、2、3所示,由进油阀1、至少两个电液比例换向阀3、回油端盖6、控制器组成,进油阀1上设进油口、回油口,各电液比例换向阀3上分别设工作油口,进油阀1上的进油口和回油口通过预压阀8、溢流阀2相连;电液比例换向阀3上设有补偿阀7、减压比例控制阀5、驱动阀腔、控制阀腔、控制阀芯10,控制阀芯10活动连接在控制阀腔内,并与驱动其作直线往复运动的减压比例控制阀5相连;减压比例控制阀5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中设记载有根据进油口实时油压调节减压比例控制阀驱动力数值的程序的存储芯片。
驱动阀腔和控制阀腔通过阻尼孔9相连。
在工作油口上还可以设置过载阀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鼎晟液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鼎晟液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03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