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5390.5 | 申请日: | 200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郭小萍;姜和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苇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48 | 分类号: | H01R4/4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季 萍 |
地址: | 2122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线 线路板 专用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线端子,特别是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属于导线连接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是一种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连接装置。由于接线端子连接方便,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力场所。近来,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接线端子被用于接线盒。第一代光伏接线盒内置旁路二极管多采用接插式,当二极管插入金属件表面会产生接触电阻,当光伏组件出现意外固障时,内置旁路二极管会通过很大电流,旁路二极管会产生功率损耗,表面温度将急剧升高,加之旁路二极管与金属件接触电阻产生的功耗,使二极管表面温度更高,因此影响接线盒的整体性能及光伏组件的正常工作;第二代光伏接线盒采用线路板设计,旁路二极管直接焊接在线路板上,不会产生接触电阻,提高了旁路二极管的工作可靠性,但是又出现了光伏组件汇流带与接线盒的连接问题。为了光伏组件汇流带与接线盒的接线问题,在接线盒中使用接线端子。传统的接线端子,包括壳体、导电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线口,导线穿过进线口,通过螺丝与导电体连接成一体,该结构的接线端子,由于与导电体的连接是由螺丝实现的,因此,需要经常检查或重新拧紧,防止因扰动、温度循环、绞线断股等原因造成导线与导电体接点松动,且安装比较麻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接线端子,该文献的专利号为“ZL93214713。5”,专利名称为“一种弹簧式接线头”,该接线端子包括壳体、连接件及弹簧片组成,弹簧片在受外力变形,靠变形来连接导线,因此操作比较方便,但该结构的接线端子,导线与导电体接点容易松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导线与导电体连接可靠且结构简单的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导电体及弹簧片,所述壳体上设有进线口,所述弹簧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弹簧片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内表面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导电体侧边上,并且与插入壳体的导线弹力相触,所述弹簧片与导线相触的一端包括第一弹片、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呈V形连接,所述第一弹片尾端设有若干凸齿。
上述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一按钮,所述按钮下端穿过所述壳体,并且抵靠在所述弹簧片的表面上,上端延伸在所述壳体外。
上述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其中,所述按钮为一T形构件,所述T形构件的下端面为斜面,所述T形构件下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倒钩状凸块,将按钮按下后,按钮两侧的倒钩状凸块与壳体按钮入口处的凸缘相配合,防止所述T形构件在一定外界或人为因素情况下与所述壳体分离。
采用上述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由于接线端子的壳体内设有一弹簧片,连接导线时,通过弹簧片的弹性力将导线压紧在导电体内壁上,将导线与导电体连接成一体,从而连接方便、可靠;另外,由于所述弹簧片与导线接触的一端包括第一弹片、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呈V形连接,所述第一弹片尾端设有若干凸齿,由于第二弹片的尾端设有凸齿,弹簧片与导线弹力接触时,增加了弹簧片与导线之间的摩擦力,使导线插入后就不易被拔出,大大提高了接线端子的锁紧能力,使导线与导电体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另外,由于壳体上还设有一按钮,将导线断开时,只需按下按钮,通过按钮下端使弹簧片向下转动,使弹簧片与导线接触的一端松开,从而使导线与导电体分开,因此,使用比较简单;且由于按钮为T形构件,T形构件下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倒钩状凸块,防止被从壳体按钮槽中拔出,保证了按钮在接线端子中所起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弹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导电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苇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苇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53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