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解剖复位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7902.1 | 申请日: | 2009-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6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周小军;黄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小军 |
主分类号: | A61B17/58 | 分类号: | A61B17/58;A61L31/02;A61L3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1100 海南省***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解剖 复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属医疗器械领域的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效果的复位装置,其具体是:普遍适用于各长管状骨折复位,能纠正各种常见的移位类型,诸如:分离-短缩移位,前后-内外成角移位,前后-内外平移移位,旋转移位,以及上述移位的复合性移位,并使其达到解剖复位。本发明的主要结构包括支持板、滑动套环、双节钉三部分。其连接方式为:滑动套环设置于支持板之上,双节钉设置于滑动套环之内,板-环-钉三者形成一复位整体。本发明具备一钉复位、万向复位、组配设计、通用功能、兼容原有的固定方案等技术特色;本发明结构简单,无需术者的熟练程度、经验就能够容易地安装使用;另外本发明对X线透明,在复位中及复位后不会妨碍X线检查。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背景技术:
目前骨外科使用器械对骨折进行的复位操作,主要包括手持器械复位及使用专用复位工具复位两大类。
一、手持器械复位:
手持器械复位四肢管状骨骨折,仍是目前骨折复位常用的一种方式。手持器械复位的过程包括:
复位动作:复位过程通常是术者双手以器械把持骨折两端,通过前推-后拉、上提-下压、内旋-外旋等一系列动作,调节骨折两端的相互位置以使骨折端复位。
复位使用器械:较小的骨骼的复位(诸如尺骨、腓骨的复位)相对简单,术者手持两把巾钳或点状钳进行上述复位操作便能得到满意的复位,但较大的骨骼的复位(诸如股骨、腓骨骨折的复位)相对复杂,往往要使用适当的复位工具,诸如三爪持骨器,鸭嘴复位钳等复位器械。
手持器械复位的困难在于:手持器械复位并非易事。肌肉肌腱的张力越大、骨折端的短缩越明显、骨折部位越深在,则复位过程往往越困难;并且,术者难以长时间徒手把持器械进行复位操作。
维持复位位置更困难:当得到满意的复位后,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持复位在适当的位置;固定骨折的过程中的钻孔、攻丝、安装钢板、拧紧螺钉等诸多操作,任何一次马虎与不注意的操作都将使满意的复位变成失败。
长时间的不确定性的复位操作、维持复位的不确定性都是术者的一大负担。因此,对目前手持器械复位的现状,以“复位不容易,维持复位更困难”做为结论是恰当的。
二、专用复位工具复位:
申请(专利)号为91111526.9的《长骨干万能复位固定器》,做为使用专用复位工具进行复位的代表,通过螺纹钢针、固针夹、螺杆固夹板、调位调旋装置、半圆环和支架螺杆等部件构成的一种万能复位固定器。其达到解剖对位对线和生理旋转角度纠正的设想是这样实现的:通过在骨折各端均穿螺纹钢针,并将钢针连结到调整装置上,通过调整装置任意地调整螺纹钢针的位置,并在调整后予以稳定固定,实现任意调整骨折端位置,达到解剖对位对线和生理旋转角度纠正的目的。
该复位装置的复位思路为:骨折移位由复杂向简单、由多因素向单因素转变。该复位装置使骨折移位由多种移位形式向单一移位形式转变,即化复杂为简单。具体的复位思路为:首先通过牵引及旋转等操作,纠正成角移位及旋转移位。当成角移位、旋转移位已纠正后,肢体的移位仅剩下内-外侧、前-后方、近-远方三种平移移位形式。此时,通过垂直于肢体的长轴穿针来纠正这三种平移移位:通过该复位装置的调位调旋螺帽旋转平移,以纠正肢体的内-外侧平移及前-后方平移;通过使螺杆旋转平移以改变该复位装置的轴向长度,用以纠正肢体的近-远方平移移位。
该复位装置的复位模式为:刚性复位模式。该复位装置主要通过对与骨相接触的克氏针的位置的调整,达到使骨折复位的目的。由于克氏针为一种刚性结构,其移动方式为刚性移动:其一是克氏针整体的刚性平移,诸如整体相对于肢体的向内-外侧平移、向前-后方平移、向近-远方平移共三种的、单个自由度的刚性平移;其二是以克氏针中部某点为圆心的对称式的刚性转动,诸如:克氏针的内侧段转动向下且其外侧段必须地、对称式地向上刚性转动;克氏针的内侧段转动向前且其外侧段必须地、对称式地向后刚性转动。
为此,刚性复位的模式存在诸多缺点。这种刚性移动最大的不足在于:复位的自由程度不足。当克氏针的一侧发生移位时另一侧也不得不移动,当调节克氏针一侧的固定部件(如螺母螺杆等)时亦不得不去调节另一侧的固定装置,当肢体的整体位置发生再移位时不得不调整所有与克氏针相接触的固定部件。因此,这种刚性固定与复位模式大大增加了临床骨折复位中的工作量,也使得希望仅调节一侧的克氏针便能使其发生移动的愿望不能实现。因此,克氏针的刚性移动模式大大限制了该复位装置的临床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小军,未经周小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79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