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肉食性鱼种高成活率培育方法及分规格喂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8181.6 | 申请日: | 200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7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梁沛文;江世贵;朱彩艳;丁彦文;李建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宣国华 |
地址: | 5103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肉食性 鱼种 成活率 培育 方法 规格 喂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种的培育方法及鱼种的喂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肉食性鱼 种高成活率培育方法及鱼种分规格喂食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产养殖中,水、种苗和饲料是水产养殖的三大要素,种苗生产是很重要 的环节,特别是肉食性鱼类,其经济价值高,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生产者的 效益。在种苗生产培育过程中,通常由于各个体的生长差异性,有些能得到食物, 有些能得到较少的食物,有些甚至得不到食物,造成鱼种个体大小生长不均匀, 甚至出现互相残食的现象,最终导致鱼种的成活率低,影响了渔业生产的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肉食性鱼种高成活率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上述培育方法中使用的鱼种分规格喂食装置。
为达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肉食性鱼种高成活率培育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将养殖池用分隔网分隔出一块鱼种养殖区域,放水后向鱼种养殖区域 内投放鱼种;
(2)在鱼种养殖区域内,每3~5m放置一台分规格鱼种喂食装置,每隔 1.5~2h向喂食装置内投放饲料一次,使不同大小的鱼种分别进入所述喂食装置中 不同规格的分隔层内各自饲食;
(3)鱼种长至长度10cm以上时,拆除鱼种养殖区域的分隔网,让鱼种散 游于养殖池内,当全部鱼种长至不能进入分规格喂食装置饲食时,撤去分规格喂 食装置,进行大规模生产养殖。
步骤(1)中在鱼种养殖区域外还设有增氧机。
步骤(1)中在放水前需清理养殖池,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为 60~80kg/亩。
步骤(1)中鱼种下水前还需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用浓度为5~10ppm的漂 白粉溶液进行消毒5~10min。
在鱼种培育中,还需进行水质管理和防病措施:如养殖池水位下降,则补充 同量的水,如水质出现变化,则排去8~12%的水量,然后加注回等量的新鲜水, 保持水体的透明度为25~35cm,pH为8~9,每8~12天泼洒浓度为1~1.2ppm的 漂白粉溶液进行水体定期消毒。
为达到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肉食性鱼种分规格喂食装置,包 括顶盖和底盘,所述顶盖和底盘之间设有大小不同规格的栅栏,所述栅栏分为内 层栅栏、中层栅栏和外层栅栏,所述各层栅栏与顶盖和底盘之间呈活动式连接。
所述的活动式连接方式为:沿顶盖或底盘周向设有与栅栏相对应的卡槽,所 述栅栏通过卡槽插接于顶盖和底盘之间。
本发明可改进为:所述卡槽内还设有插孔,所述栅栏通过插孔插接于顶盖和 底盘之间。
所述内层栅栏的间距为8mm以下,所述中层栅栏的间距为8~15mm,所述 外层栅栏的间距15mm以上。
所述顶盖上还设有用于装取饲料的开口,所述底盘上还设有高于底盘的围 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培育方法能保证最小的个体进入内层饲食,中等个体进入中层 饲食,大的个体进入外层饲食,这样限制了大个体霸食或抢食,保护了不同规格 的鱼种都能分食到饲料;
(2)本发明培育方法能保证鱼种的喂食满足,既不浪费饲料,又不污染水 环境,鱼种生长均匀,成活率高;
(3)本发明所采用的肉食性鱼种分规格喂食装置制作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1使用的肉食性分规格喂食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顶盖;2、底盘;3、内层栅栏;4、中层栅栏;5、外层栅栏;6、 围边;7、放料开口;8、吊绳;9、内层卡槽;10、中层卡槽;11、外层卡槽; 12、插孔。
图2本发明培育养殖池示意图;
其中,13、分规格喂食装置;14、塑料筛绢网;15、增氧机;16、养殖池。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特定的实施方案范围内,以下实施方案仅仅是为了能够 对本发明的使用过程进行详细地说明,而且有相等功能的生产方法和技术细节也 属于本发明的一部分。事实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前文的描述,就能够根据各 自需要找到不同的调整方案,这些调整都应在本文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肉食性鱼种高成活率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81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推拉式翻模机
- 下一篇:花样机外压脚移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