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炼厂高硫碳四精脱硫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38190.5 | 申请日: | 200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9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唐旭东;姜立良;杨栋;付建;程佩双;李连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7/00 | 分类号: | C07C7/00;C07C11/08;C07C9/1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辰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范钦正 |
地址: | 100728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炼厂高硫碳四精 脱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炼厂高含硫混合碳四精脱硫的方法,这种炼厂高含硫混合 碳四来自包括炼厂蒸馏装置、催化裂化装置、焦化装置、加氢裂化装置等副产 的液化气经过气体分离装置将其中的碳三轻组分分离后的剩余混合碳四馏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炼厂催化裂化等装置将副产大量的液化气, 其中含有约30%的碳四烯烃资源,目前它主要作为燃料烧掉,利用价值很低。 碳四烯烃如1-丁烯、2-丁烯和异丁烯等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将大量过剩、廉价的 液化气净化并用于制取聚合级丁烯单体是油化结合、高效利用碳四资源的重要 途径,国内外各大公司和研究单位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还 未见有工业应用的实例。高效利用碳四资源的关键在于精密脱硫,一般要求脱 后2mg/m3硫含量在以下,并最大程度保留其中的碳四烯烃组分。
一般地,炼厂催化裂化等装置副产的液化气要经过气体分离装置的四个塔 将其中的碳三轻组分逐一分离,得到丙烯、丙烷等产品,第一塔底部即是混合 碳四及以上馏分。对于加工高硫原油的炼厂,其催化裂化等装置副产的液化气 经过胺洗脱硫化氢后,仍含有大量的硫化物。生产实践表明,经过气体分离装 置后,这些硫化物几乎全部集中在塔1底的混合碳四馏分中(见表1)。
表1、气分装置各物料中总硫分布情况,mg/m3
分析表明,这些高含硫的混合碳四不仅含有异丁烷、1-丁烯、异丁烯、顺 2-丁烯、反2-丁烯、正丁烷和少量二烯烃等组分,而且含甲硫醇、乙硫醇、丙硫 醇、异丙硫醇、丁硫醇、正戊硫醇、甲硫醚、甲乙硫醚、羰基硫、二甲基二硫、 甲基乙基二硫、二乙二硫、噻吩等微量非活性硫化物(见表2),总硫约10~ 20000mg/m3,这些硫化物在加工过程中易吸附到催化剂上以后会显著降低催化 剂活性,从而严重影响到其中丁烯和丁烷资源的化工利用(如聚合单体的生产)。
表2、炼厂碳四中硫化物大致分布情况
CN1355158A公开了利用炼厂催化裂化装置的含硫混合碳四醚化脱除异丁 烯后的剩余碳四经过选择加氢脱二烯烃与蒸馏分离生产聚合级1-丁烯的同时脱 除其中硫化物的技术,这种工艺过程存在着不适合高含硫混合碳四物料、工业 生产中较难控制产品质量且生产过程易造成催化剂中毒的问题。
US4391677是通过一种脱硫床如氧化铝、氧化锌,然后精馏的方法从含有 1-丁烯的碳四原料中稳定生产无硫1-丁烯的工艺。脱硫吸附或转化高沸点硫化物 至低沸点硫化杂质如硫化氢、羰基硫和甲硫醇,无硫的1-丁烯从精馏塔顶出来, 含高沸点硫化物杂质的2-丁烯作为塔底物通常从塔底出来。1-丁烯适合用于羰基 化进料。专利说明书提到碳四原料中仅为含硫8mg/m3,过程明显存在着不适合 高含硫混合碳四物料且生产过程易造成催化剂中毒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炼厂高硫碳四精脱硫的方法。即先将炼厂副产的 原料采用包括炼厂蒸馏装置、催化裂化装置、焦化装置、加氢裂化装置副产的 炼厂高含硫混合碳四不仅含有异丁烷、1-丁烯、异丁烯、顺2-丁烯、反2-丁烯、 正丁烷和少量二烯烃等组分,而且含硫醇类、二硫醇类、硫醚类、羰基硫、噻 吩类等微量非活性硫化物,总硫约10~20000mg/m3;经过塔顶2-丁烯、塔底1- 丁烯含量控制分离、碱洗、水洗、吸附等方式脱硫到小于8mg/m3,然后醚化脱 除异丁烯后的剩余碳四经水洗、分子筛吸附后硫含量小于1mg/m3,达到其中丁 烯和丁烷资源的化工利用(如聚合单体的生产)要求,并且解决了工业生产中 质量的控制,环境卫生,生产安全,成本相对低。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炼厂高硫碳四精脱硫的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81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