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电站通风设备/消防联动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8510.7 | 申请日: | 200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3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雯;杨莉;陈华民;汪少勇;谢创树;陈晓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5B19/05 | 分类号: | G05B19/05;A62C3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文雄 |
地址: | 5106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电站 通风设备 消防 联动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通风设备和消防设备联动的控制模块,特别是涉及一 种核电站通风设备/消防联动控制装置。适用于核电站常规岛通风设备消防联动的控 制。属于核电站安全设备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核电站常规岛汽机房通风设备消防联动,是消防联动设计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现有技术中,核电站常规岛通风和消防设备是采用消防模块箱一对一 与通风设备的控制回路联动,存在如下方面缺点:(1)所构成控制系统实际 上是分立式控制系统,所需要的消防模块数量很多,一方面造成成本高,另 一方面造成系统的体积庞大。(2)由于是分立部件的单对单控制,存在控制 灵活性差,操作复杂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通风/消防联动控制模块在使用过 程中,存在模块要求的数量多、成本高、控制灵活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核 电站通风设备/消防联动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达到:
核电站通风设备/消防联动控制装置,其结构特点是:包括PLC控制模块和 人机界面,PLC控制模块设有火警联动信号输入口、手动控制信号输入口、 通风设备状态反馈输入口、通风设备控制信号输出端、火警设备控制信号输 出端和状态信号输出端;由通风设备控制信号输出端外接一个或二个以上通 风设备的控制输入端,由火警设备控制信号输出端外接火警控制器的控制输 入端,由状态信号输出端连接人机界面的信号输入端,由火警联动信号输入 口输入火警联动信号,由手动控制信号输入口外接人机界面的手动控制信号 输出端;通过PLC控制模块统一控制实现火警信号与通风设备控制回路的联 动。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达到: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是:PLC控制模块内可以设有输入指令处理逻辑 单元、故障判断及状态处理逻辑单元、输出指令生成逻辑单元,输入指令处 理逻辑单元的二个输入端分别连接火警联动信号输入口、手动控制信号输入 口,输入指令处理逻辑单元的二个输出端分别连接故障判断及状态处理逻辑 单元、输出指令生成逻辑单元的一个输入端,输出指令生成逻辑单元的二个 输出端分别连接故障判断及状态处理逻辑单元的一个输入端和通风设备控制 信号输出端,故障判断及状态处理逻辑单元的二个输出端分别连接状态信号 输出端和火警设备控制信号输出端,故障判断及状态处理逻辑单元的一个输 入端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通风设备控制信号输出端外接的通风设 备,可以包括一个或二个以上消防联动相关通风设备和一个或二个以上非消 防联动相关通风设备,该消防联动相关通风设备和非消防联动相关通风设备 的信号输出端连接PLC控制模块的一个反馈信号接入端,PLC控制模块控制 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消防联动相关通风设备和非消防联动相关通风设备的控 制信号输入端。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人机界面为可视人机通讯界面,该可视 人机界面设有手动控制控制信号输入端和状态显示输出端。通过手动控制方 式或自动控制方式控制通风设备和火警控制器,实现火警信号与通风设备控 制回路的联动。
木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PLC控制模块统一控制,实现火警信号与通风设备控制 回路的联动,具有节省了消防模块的使用数量、降低了成本的有益效果。
2、本发明的PLC控制模块通过灵活编程,在需要的时候改变控制的逻 辑,提高灵活性和运行的可靠性,具有提高了通风/消防联动控制的控制效 率的有益效果。
3、本发明通过PLC控制模块统一控制,还能适用于所有能够电动的通 风设备,包括非消防通风设备,进行集中控制,提高了通风设备控制的自动 化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1:
图1和图2构成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未经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85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