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布袋袖阀管注浆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39943.4 | 申请日: | 200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4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吉福;许发明;王业荣;李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航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02D3/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永庆 |
地址: | 511442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布袋 袖阀管注浆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土地基加固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布袋袖阀管注浆方法,是在常规袖阀管注浆技术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新技术,属于地基及基础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袖阀管注浆技术作为一种成熟、先进的注浆工艺,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坑帷幕、地基及坝区加固等工程之中,拥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袖阀管注浆是将袖阀式注浆管通过钻孔下入地层,采用分段注浆工艺,使浆液在压力条件下,较均匀地进入地层,以达到浆液在地层中分段可控、均匀扩散的目的,常规袖法管注浆技术施工工艺为:钻孔到设计深度→灌注套壳料→下袖阀管→套壳料达到规定强度后分段注浆。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常规袖阀管注浆技术,浆液扩散范围难以控制,通常不能形成连续的桩体,且易出现跑浆现象;注浆不但在地基中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而且增加了地基含水量,挤土效应大、不利于地基稳定。如某路堤边坡下地基由于袖阀管注浆导致坡脚地表位移8~14cm,最大位移为11~16cm,注浆中后期在边坡上出现数条裂缝。另一路堤边坡下地基袖阀管注浆时导致路堤挡土墙位移18~21cm,坡面急流槽被拉断成3~4段,最大开裂3cm,影响施工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避免跑浆、串浆现象并利于形成桩体的布袋袖阀管注浆技术,同时由于该技术采用塑料排水板快速排出浆液中部分水分、消散注浆在地基中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可有效减少挤土效应、增加地基土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布袋袖阀管注浆方法,其工艺流程如下:
制作布袋袖阀管→钻孔至设计深度→将安装了布袋和排水板的袖阀管插入钻孔并对中→在布袋内灌注套壳料→套壳料达到规定强度后分段注浆;
具体施工工艺流程为:
袖阀管外侧套一条与袖阀管长度相同的布袋,布袋体积为注浆体积的0.6~0.9倍。布袋可以采用土工布等制作,布袋抗拉强度和缝合强度宜大于15kN/m。在布袋外侧沿深度方向固定1~2根塑料排水板,2根排水板时对称设置。排水板纵向通水量宜大于25cm3/s;宜利用胶布每0.5m左右将布袋和塑料排水板临时固定在袖阀管上;利用地质钻机等设备钻一个直径不小于10cm的钻孔,将安装了布袋和塑料排水板的袖阀管插入钻孔内,并将布袋口固定在地面 上避免布袋和塑料排水板沉入孔内;在布袋内灌注套壳料,采用自孔底开始向上返浆的方式灌注套壳料,孔口流出纯净套壳料后利用铁丝或塑料扣等封闭布袋口,继续灌注套壳料,使套壳料充满钻孔。套壳料达到规定强度后,利用注浆枪,通过袖阀管从孔底向上分段注浆,注浆可以分多次进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
1、袖阀管外侧套一条布袋,约束了水泥的扩散空间,避免跑浆、串浆现象,利于形成桩体。
2、布袋外侧的塑料排水板可以快速排出浆液中部分水分,消散注浆在地基中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有效减少挤土效应、增加地基土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布袋袖阀管立面示意图;
图2是布袋袖阀管横剖面图;
图中:1塑料排水板 2布袋 3袖阀管 4橡皮阀 5钻孔 6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袖阀管示意图制作布袋袖阀管,利用地质钻机等设备钻一个直径不小于10cm的钻孔,将安装了布袋和塑料排水板的袖阀管插入钻孔内,布袋可以采用土工布等制作,在布袋外侧沿深度方向固定1~2根塑料排水板,利用胶布每0.5m左右将布袋和塑料排水板临时固定在袖阀管上;并采取措施避免布袋和塑料排水板沉入孔内;在布袋内灌注套壳料,采用自孔底开始向上返浆的方式灌注套壳料,孔口流出纯净套壳料后利用铁丝封闭布袋口,继续灌注套壳料,使套壳料充满钻孔。套壳料达到规定强度后,利用注浆枪,通过袖阀管从孔底向上分段注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航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航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99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